东部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大豆孢囊线虫病(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是大豆生产中危害 的病害之一,也是具有毁灭性危害的土传定居性内寄生线虫病害,在大豆生产国都有发生,使大豆减产5%-20%,甚至绝产,我国每年受害面积达万hm~2,危害程度和面积正在发展。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大豆生产基地,大豆孢囊线虫发病地块近%,已成为大豆生产发展的阻碍。黑龙江省东部是大豆主产区之一,白浆土是本地区低产大豆主要土壤类型,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普遍,大豆产量下降明显。通过生理小种鉴定,本地区大豆孢囊线虫为3号生理小种,一年发生3代,以第1代发生量 ,危害也最重,第1代的发生期为7月1日左右。解剖镜下解剖观察可以更准确地鉴定孢囊有无侵染力。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有机质、茬口、土壤含水量等。土壤有机质小于5.0%,大豆孢囊线虫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较大,大豆产量处于较低水平;土壤有机质大于5.0%,大豆产量明显升高,孢囊数量明显减少,土壤有机质对大豆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大豆孢囊线虫繁殖的作用。有机质相同、茬口不同的土壤中,正茬孢囊数量少于迎茬,重茬1年、2年土壤中孢囊数量明显增加,增长速度快。合理轮作可以控制大豆孢囊线虫在根部的着生数量,采用小麦—大麦—大豆、小麦—玉米—大豆轮作效果较好。6月下旬-7月中旬土壤水分对大豆孢囊线虫的活动影响很大。土壤含水量<20%有利于大豆孢囊线虫的繁殖;土壤含水量>20%不利于大豆孢囊线虫的繁殖。防治大豆孢囊线虫要采用综合措施,因时因地而异。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本地区大豆生产中主要应用的31个品种(系)中,高抗品种占32.3%,耐病品种(系)占51.6%,感病品种占12.9%,免疫品种仅占3.2%,多数为耐病和感病品种。对于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重的、开荒年限长、土壤有机质较低、耕层较浅的白浆土,大豆产量低,可以旱改水或种牧草、绿肥,控制大豆孢囊线虫病并改善生态环境。白浆土建议:土壤有机质小于4%不适宜种大豆,土壤有机质4-5%保持正规轮作,土壤有机质5-6%大豆连作年限不超过2年,土壤有机质大于6%大豆连作不超过3年。旱田在轮作上要以非寄主作物玉米、大麦、向日葵等作物控制大豆孢囊线虫的增长速度,可采用以下方式轮作:大麦—玉米—大豆,大麦—大麦—大豆等。正常轮作无法进行的,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土壤中施用保根菌颗粒剂,减少孢囊基数,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喷灌,以水分调节大豆正常生长,减少产量损失。种植非寄主作物小麦、大麦、玉米或弃荒时,施用 镁诱发孢囊,可以减少土壤中孢囊的数量。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