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兼通人才发展中外关系史学中国社会科
#三大体系#中外关系史大体上相当于过去的中西交通史和现在的“丝绸之路”研究。在当代,“丝绸之路”及东西文化交流大概可以归入国内外史学中最热门的选题,对中国史、亚洲史、全球史和专门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5—16世纪“大航海”之后,中国与欧洲之间建立了连通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上航线,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被东来的天主教传教士介绍到欧洲。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德国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则是 位注意到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已经有了商业往来、中国独有的丝织品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远销欧洲的学者。因此,他创造了“丝绸之路”(dieSeidenStrasse)这个术语,用来指代连接远东和泰西之间的商路。后来,这个词逐渐被世界各国学术界接受。因此,中外关系史这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在国外与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分不开,在国内则与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互动历史的深化了解紧密相连。
综合性与视角多元化
中外关系史从学科划分上讲,虽归入历史学中的“专门史”,但其构成却不简单,可以用三“跨”一“遍”来概括,即跨时代、跨地域、跨学科、研究者遍及全球。跨时代指其研究时段从史前延及近现代;跨地域是说其研究的地理范围包括中国和周边地区以及遥远的异域;跨学科则言其涉及学术领域与方向众多,远逾传统史学视域,延及考古、地理、制图、科技、博物、海洋、民族、艺术和语言学等诸多相去甚远的专业。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各国都有研究本民族、本国、本地区与中国关系史的学者,所以中外关系史研究者遍布全球。
由于存在上述特点,从研究成果和论著上讲,中外关系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