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慈悲,精进修行
苦尽必定甘来,没有山穷水尽,哪来柳暗花明;没有披荆斩棘,哪来绝处逢生。停止抱怨是修行的开始,懂得反思是修行的根本,学会转念是修行的正法。做 的自己,才能遇见更好的别人。不要总是琢磨别人的过与失,你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因与果。面对无量智慧,我们唯有心怀慈悲,精进修行!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果说,有为法,是梦幻泡影,那么,什么不是梦幻泡影?无为法。凡是教人怎么做事的道理,都是教条,所有事,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实事求是,没有一个“道理”是现成的。凡是人看到的现象,都是假象,如果只根据现象做出判断,就永远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所有现象,都是真相的一部分,而真相的定性也是一时一地的。在《红楼梦》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刘姥姥用妙玉的杯子喝了一口茶,妙玉知道以后,直接把杯子扔掉了。妙玉的修为,就是梦幻泡影,就是执迷于自己的有为法。杯子还是杯子,茶还是茶,但是,妙玉已经被自己的“挂碍”牵制。那么,什么是无为法?或者说,什么是真理?无为法, 要义是“无我法”,也就是分析问题,想事,先把“我”去掉。做事,不是我在为,而是事在为,是客观规律在发展,所以是“无为”。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如真理甘霖。做到了无我,掌握了无为法,定力也就非同常人,成果也就非同常人。
徒弟问师父:以我的资质,多少年可以开悟?
师父:十年。
徒弟:如果我加倍努力呢?
师父:二十年。
徒弟:如果我拼尽全力呢?
师父:如果这样,你永远也开悟不了。
徒弟:为什么我不努力,反而可以很快开悟,如果我拼尽全力,反而开悟不了?
师父:如果你太渴望结果,你就忘了你的本心,这好比,饥不择食,慌不择路。修行,直到开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先有原因,才有结果,先有本心,才有开悟。无为则无不为,无相则百相生。当你找到了自己的本心,知道自己真的喜欢什么,你既感觉不到努力,也感觉不到付出,自然可以实现开悟。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吗?不是!科学没有尽头,科学之后依然是科学。那些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哲学、玄学的人,是既不懂科学,也不懂神学。神学(哲学)是认知世界的概论、方法论,比如,《易经》中的阴阳,无论是中医,还是科学,都对阴阳学说进行了肯定,但是,只凭阴阳能研发出什么吗?什么也研发不出来,阴阳造不出飞机,也造不出芯片。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客观规律,是可以被屡试不爽的定理。依靠科学的方法,可以制造新材料,研发新技术,小到穿的衣服,大到坐的火车,都是科学的结晶。如果说,神学解释了什么是价值观,科学就解释了什么是价值。科学好比是一条河流,河流的尽头是更广阔的海洋,而不是某种概论,某种虚无。求知,学习,是一件没有终点的事,事有“终点”,话有“句号”,这只是人类为了认知便捷制造出来的假象。在价值观上,我们要胸襟开阔有容乃大,在价值上,我们要相信科学,以 、精确的准则做事。没有科学,再好的价值观也是和稀泥,没有价值观,科学也是危险的工具。
在知识学习方面,看懂了,听懂了,说懂了,做到了,是四件相互独立的事,而且,每上升一个维度,难度也是几何级的增加。我们在日常中,遇到的大部分所谓的观点不一致,想法不一样,其实,只是“看懂”的层面,甚至,只是“看到”的层面,和“听懂、说懂、做到”还相差甚远。如果说,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交流,还有认知鸿沟,那么,两个非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就不是认知鸿沟问题,而是认知缺陷问题,这如同两位盲人在争辩什么是“红色”,什么是“蓝色”。真正的专业知识的获得,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学习时间,进行深度练习,甚至,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金钱,才能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一个掌握了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人,同样知道,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被敬畏、被学习,不是简单看了几页资料就能理解的。那些到处容易和别人争辩、抬杠的人,很大的可能是,他们没有掌握任何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缺少了对“什么是知识”的起码理解与敬畏。知识最难的维度在于“做到”,也就是应用,这好比写文章,人人都识字,但是,对于有写作习惯笔耕不辍的人而言,他们对“文字”的认知与常人肯定不是一个维度。做到,要求对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也要求对名家、经典的博采众长,最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自成一格。知识、学问、智慧,一旦到了“做到”的维度,几乎都是不可讨论,也是不可传授的,毕竟,现实的情况太复杂,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也因时而异,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先要有“师父”,还要有自己的“门”,或者说求知欲,然后,去修行与练习, 能不能学成,那不是师父的问题,只能靠个人了。找到师父,融入组织,紧跟先进,这是我们学习知识的 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分享思想启发智慧微乎
智能家居整装服务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