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孢囊线虫病

 

大豆孢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线虫病、萎*线虫病,俗称“火龙秧子”。该病是世界性的大豆毁灭性病害,主要发生于偏凉地区。在我国,此病主要分布于东北和*淮海2个大豆主产区,尤以东北三省发生普遍而严重。轻病田一般减产10%,重病田可减产30%-50%,甚至绝收,有的地区导致大面积毁种或5-6年内不能种植大豆。

症状识别

大豆胞囊线虫寄生于根上,受害植株地上部和下部均可表现症状。一般在开花前后植株地上部的症状最明显,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植株明显矮小,节间短,叶片发*早落,花芽少,花芽枯萎,不能结荚或很少结荚,似缺肥症状。被寄生主根一侧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亮晶微如面粉粒的孢囊,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甚至整个根系成为发状须根。被害根很少有固氮根瘤,即使有,也为无效根瘤。根表皮被线虫雌虫胀破后易感染其他微生物而发生腐烂,使植株提早枯死。病田常因线虫在土囊中的分布不均而造成大豆植株被害程度不一,呈点片发*。

病原

病原为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lchinohe,属线虫动物门侧尾腺口纲。

传播途径

病原线虫主要以孢囊在田间土壤种越冬,也可在粪肥中以及混杂于种子中的土粒内越冬。大豆孢囊线虫每年发生的代数,因各地土温不同而异。哈尔滨地区每年发生3代,辽宁省康平县发生4代,北京地区地*植物上可发生5-6代。同一地区世代重叠现象明显。春季温、湿度适宜时,在根系分泌物的刺激下,越冬孢囊内的卵孵化,以2龄幼虫在土中活动,寻根尖侵入主根,在其皮层内营寄生生活,经幼虫阶段后发育为成虫。雄成虫重新进入土壤中自由生活,并寻觅雌成虫,交配后死亡。雌成虫交配后,发育成老熟雌虫,其体壁加厚成为胞囊,其受精卵就保存在胞囊内。当条件适宜时,其内的卵又孵化出幼虫,进行再侵染。田间近距离传播扩散主要通过耕作时土壤的移动、农机具和人。畜黏附以及灌溉水和雨水传带含胞囊的土壤或混有胞囊的粪肥。胞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很强,因胞囊中的卵可保持生活力3-4年以上,有的可长达10年。

发生规律

土壤内线虫量大,是发病和流行的主要因素。感病大豆品种和连作重茬是大豆胞囊线虫病严重发生的重要条件。砂土、砂质壤土以及碱性土壤有利于发病。

综合防治

(1)检疫加强检疫,禁止从病区引种,保护无病区。

(2)农业防治实行大豆与禾本科作物或棉花等非寄主植物3年以上轮作,以水旱轮作为宜,这是防治此病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增施肥料,干旱时适时灌溉,可减轻发病。

(3)土壤消*播前15-20天,用98%棉隆颗粒剂5-6千克/亩或10%涕灭威颗粒剂2.5-5千克/亩,深施在播种行的沟底,覆土压平密闭,半个月内不得翻动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的有效医院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mallexpress.com/qyggx/87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