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种植棉花要高产丰产,就要发挥好棉
一些农户心里一直都有一个结,种了多年的棉花,自己地里的棉花总是没有别人的高,在棉花的田间管理上自己也是用了心、尽了力,也舍得投入,怎么自己的产量就与别人就有这么大的差距,心里很是不服气。
在棉花的生产实践中,棉花要高产,天、地、水、种、管、肥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高产棉花的生育规律一般可概括为“出苗期一播全苗,苗期壮苗早发,蕾期发棵稳长,花铃期稳健多结铃,吐絮期早熟不早衰”,因此要想做到棉花高产,就得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生态因素,规避各种不利的生态条件,使棉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能相互协调,棉田个体与群体能相互协调,最终实现棉花高产、优质和高效。
1、棉花出苗期应力争一播全苗,尽量避免七移八补,以求抓住苗全、苗齐、苗早、苗勻、苗壮,这是合理密植的前提,也是棉花壮苗早发的基础。
2、苗期是孕育高产的时期。只有壮苗早发才能发好根、长好茎叶;才能加速花芽分化,提早现蕾;才能充分利用前期光热资源,并抗御病虫害、低温多雨或干旱等不良条件的影响。
3、蕾期是棉花搭好丰产架子的关键时期,只有实现发棵稳长,才能使棉花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个体和群体协调发展。一方面发棵,搭好丰产架子;另一方面长势稳健,促使蕾多蕾壮,以免早蕾脱落,并为后一阶段开花结铃储存养料。
4、花铃期是形成棉花高产结构的关键时期。稳健多结铃,就是要在保持稳健生长、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基础上,达到合理分配光合产物,实现多结铃、少脱落,以充分利用七八月份这一开花结铃的*金时间。
5、吐絮期是高产结构的完成期。此时一方面要求养根保叶,防止早衰,以利增加光合产物;另一方面要求叶色正常褪*,加速光合产物向棉铃转运,以促进早熟,达到薄壳大桃、朵大絮白的预定丰产目标。
棉花的个体生育潜能和群体生育潜能
棉花进入蕾期后,做好棉田的管理就必须掌握棉花的生育特点、了解棉花蕾铃脱离的规律,坚持以水肥、防病、治虫为中心,辅之以整枝、调控、抗旱等技术措施;采取以促为主,促控结合,使棉株既长出足够的果枝和果节,又能保持棉田通风透光条件;以养根、护叶、保蕾、争桃为突破口、增铃数、增铃重、增衣分为目标,针对当地当时的气候、苗情、密度、地力的不同而灵活采取运用各种关键管理技术。
棉花的田间栽培管理的 目标就是要产量,换个管理角度来说,棉花要丰产、高产,既要充分发挥棉花的个体生育潜能,又要发挥群体生育潜能。在棉花生产上都要注意加以利用,使其得到更充分地发挥,以达到更好地增产效果。
棉花的个体生育潜能是指棉花的无限生育习性。只要条件具备,棉株可以不停地现蕾、开花、结铃、吐絮,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出物。不仅主茎有这种潜能,侧枝和营养枝也有这种潜能。比如在长江流域棉区,虽然每亩只有1千多株棉花,但每株结铃多,所以仍能实现高产。
棉花的群体生育潜能是指棉花在晚播、晚发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现蕾、开花、结铃、吐絮过程,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产出物。只要利用好品种特性、有足够的密度,也能实现高产,所以在生产上会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无数高产事实,验证了这条规律。比如在北方沙薄地(一般指土壤质地为砂质,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匮乏,漏水漏肥现象严重的地块),在七、八月份雨热同季,会对发挥棉花群体生育潜能非常有利。
那么咱们农户该怎样发挥好棉花群体生育潜能呢?
要发挥好棉花的群体生育潜能,除了选好品种和加大密度外,主要运用好化调化控手段,一定要控住棉株的营养生长,务使株不超高,枝不超长,叶不超大,保持住棉田的通风透光;一旦失控,棉花出现疯长,群体优势就会转化为劣势,造成大量蕾铃脱落,不但生育潜能得不到发挥,还向逆向发展。
在农之道平台技术人员在每年的田间指导服务过程中,每年都会发现一些思想保守、顽固的农户在棉花种植上存在一些误区,他们往往喜欢自己的棉花长得高大,认为这样的棉花健壮,枝繁叶茂必然结铃多,必然会有很好的产量,其实不然,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棉田往往会出现通风透光不良的弊端,造成结果往往是弊大于利。
造成棉田通风透光不良主要是因种植密度过大、施肥不当、早期浇水过多、土质肥沃、化控不当等导致棉棵生长过于高大,或没有进行合理整枝等引起枝叶徒长,造成棉田郁闭。一些农户在棉花化控上往往掌握不好,不同程度上导致植株徒生旺长、果节拉长、赘芽丛生,棉株“高、大、空”,由于棉株的叶片过多过密,层层遮盖,中下部叶片得不到足够的阳光照射,减少了养分的制造。养料供应不足,使蕾铃发育不完全,成熟不好,容易造成脱落。同时,由于通风透光不良,棉田郁闭、湿度提高而造成蕾铃脱落严重、烂铃增多、虫害较重(由于喷药难以喷匀所致),且棉株遇风雨易发生倒伏,损失会较大。
为了改善棉田的通风透光,使棉花生长良好,除了在播种前根据棉花发棵大小来正确定出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并进行合理施肥,在生长期要巧施追肥,注意浇水时间和浇水量,在雨季做好排水防涝之外,做好分期整枝工作,因苗、因地、因时对棉花做好化调化控更是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必不可少的关键措施。
棉花化控的根本目的是在不减少单株果枝数和果节数的前提下,使株高降低、果枝缩短、叶片缩小,控制营养体不使其过旺,达到棉花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协调生长,实现较高的亩结铃数,同时可保持棉田的通风透光。因此,化控是棉花高产的重要技术之一。把握住 次化控的 时期,可用较小的药量达到很好的效果。
棉花开始化控的 时机
在农之道服务团队每年服务的农户中,多数农户都知道搞好化控是棉花高产重要技术之一,对有关化控的技术问题都比较关心。那么从棉花播种到收获,在棉花的整个生育期内,哪个阶段开始化控时机 ?
根据棉花生长发育规律、气候特点和化控药物的作用机理,通过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户的棉花科研、生产实践,一般情况下,以棉花盛蕾期(即现第四个果枝,北方棉区多数年份在6月15~20日前后) 次喷施缩节胺为 时期。这是因为:
1、盛蕾期正是棉花根系生长最旺盛时期,此后根系的生长速度将趋缓,地上部的生长速度将加快。而盛蕾期化控,正好在地上部加快生长到来时发挥控制作用。
2、6月中旬以后,日平均气温将持续升高,较少出现剧烈降温,而且“雨热碰头”的几率增多,如盛蕾期不开始化控,一旦出现“雨热碰头”,很容易造成棉株徒长,形成被动化控。
3、棉花盛蕾期后半个月,将陆续现第五至九个果枝,这正是棉株中部的5个果枝。能否将这5个果枝和果节的间距控短,关系到化控的成败。而缩节胺喷施后的有效作用期为15~20天。盛蕾期化控正好对中部5个果枝起作用。
因此,一般情况下, 次化控的 时期是盛蕾期前后,在肥沃地、棉苗早发地、苗期多雨年份,化控可适当提前;在瘠薄地、棉苗迟发地、苗期干旱年份,化控可适当推迟。
农户对棉花化控的常见误区
在生产实际上,不少农户对 次化控的时间把握不住,常常偏晚,错失了 时期,以致造成被动。主要有以下疑虑:
一是认为苗、蕾期应以促为主,怕化控后影响棉花正常生长,推迟生育期。
二是在6月上中旬少雨、天气干旱的年份,认为棉花当时生长不快,没必要化控。
三是怕掌握不好喷药量,化控过重造成棉花生长停滞。
四是认为只有大高棵棉花才能结大桃,获得高产。
棉花做好化控的关键所在
以上这些认识和担心,都是不难澄清和解决的,做好棉花化控最难把握的,也是最关键的是掌握好用药量。
棉花 次化控,每亩以喷施符合标准的缩节胺(含有效成分不低于97%、含杂质不高于1.5%)0.3~0.5克为宜,如天热地湿、棉株长势旺,可适当增加药量;如天旱地干、棉株长势一般,可以降至0.2克;如果棉株已出现旱象,不仅不能化控,还要考虑浇水。
一般在化控后的第三天,新出的嫩叶颜色变深,有光泽,叶面出现皱折,继而幼叶也出现皱折,叶片上举,棉花改变了株形,这就是 次化控达到的理想效果。
当然,仅一次化控并不能解决问题,棉花生长最迅速的时期是花铃期,这一阶段要持续50天左右,必须全程化控才能保证成功。
次化控后约10天,棉花进入开花期,缩节胺的作用力日渐微小,而此时棉株已大,气温日渐升高,降雨的几率更大,这时即使棉株生长速度不快,也要接连进行第二次化控,药量可加大到每亩0.8~1克。以后还要视棉株生长及天气情况,进行第三次、第四次化控……否则,一旦降雨后再控,往往很难控住,还可能把 次化控的成果抵消,造成前功尽弃。
棉花化控应注意的事项
在棉花的田间管理中,对棉花生长进行化控时,缩节胺的使用要遵循一个“活”字。
如果 次用药量偏小,或喷后降雨,控制作用很小,可再补喷一次;如因掌握不准,用药量偏大,或喷药后天气持续干旱,棉花生长受到抑制,可通过浇水施肥或喷施赤霉素缓解。
有人不理解缩节胺的增产作用,认为它不含棉花所需的营养物质,只起消极的抑制作用。其实,缩节胺的最可贵之处是能保持棉田通风透光,满足棉田对光、气的需要,离开了光和气,棉花就不能生存,何谈高产。缩节胺的增产秘密就是能提高棉田对光、气的利用率。所以,化控不仅是一项积极的增产技术,更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的技术。
农田作业贵在不误农时,因为时机一旦错过就不能弥补了。 次化控虽不起决定作用,但运用好了,可给棉花一生的全程化控打下扎实的基础,变被动为主动。
在生产上常常看到,有些农户化控药打得不少,棉花依然棵高、枝长、叶大,主要原因是 次化控晚了。北方棉区 次化控的 时期恰逢麦收阶段,要密切白癜风怎么引起的原因北京治疗白癜风一共需要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