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考nbsp10月学考选考加油历史

 

历史科目统计图表题是材料解析题的一种,是常见的题型之一。浙考微君特邀历史科目一线教师,通过分析真题总结该题型的解题步骤,为同学们提出备考策略建议。

统计图表题解法探究

历史统计图表题的解题要求包括“ 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等。历史统计图表,除了遵循一般统计图表的类型、格式等特点外,还有自己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时间。因为历史本身首先是一个时间的序列,离开了时间因素,所有的统计数据将毫无意义。时间在统计图表中主要有两种表述方式,一是中国传统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朝代纪年和帝王年号纪年,常见于古代史部分的试题;二是公元纪年法,常见于近现代史部分的试题。时间在题中出现的位置则比较灵活,可以在统计表的总标题、横标题、纵标题中,或在统计图的图名、图目、图尺中。

在年10月和年4月的学考选考中,统计图表题共出现过5次,具体如下:

笔者通过分析此五题,把历史统计图表题的解题方法归纳为“二审二回归”。

“二审”,即审图表的总标题和纵横标题。通过“二审”,可以获得时间、地点、内容等基本信息,为解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回归”,即回归图表中的数据和回归课本。“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基本原则。图表中的数字和线条固然重要,但是数字和线条并不能直接拿来回答问题,它主要起导向作用,即把我们的思维导向课本。因此,课本才是解题的落脚点,是答案的来源。

统计表题怎么解

步,审标题。

审总标题,明确统计的内容。一般采用划分关键词的方法。例如10月卷20题的总标题“英国棉纺织业中动力织布机台数变化表(单位:万台)”,包涵“英国”、“棉纺织业”、“织布机”、“台数”等关键词。4月卷8题的总标题“上海华商机器制造业设厂数和资本额(-年)”,包含“上海”、“华商”、“机器制造业”等关键词。

审横(或纵)标题,明确统计的时间范围。同时,回归课本,联想该时段的阶段特征。例如10月卷20题的“-”,联想课本可知该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晚期。4月卷8题的“-”,联想课本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即中国民族工业兴起时期;“-”是甲午战争到 次世界大战前夕,即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时期。

第二步,比数据。

通过比较数据的大小,升降趋势便一目了然。但是,这些升降的含义究竟意味着什么,则必须结合除时间轴以外的纵(或横)标题才能知道。例如统计的是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数据越小,则意味着经济形势越好,数据升降与含义之间是负相关。当然,本文涉及的10月卷20题和4月卷8题都是正相关。

第三步,做答案。

综合运用前两步获得的全部信息和课本中相关的阶段特征,采用直接选择法或排除选择法得出正确答案。析例如下。

例1(年10月)20.下表所列数字的变化,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

A.改变了世界格局

B.密切了国际交流

C.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D.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解析:

直接选择法:织布机是生产工具,即生产力,它的不断增加,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选D。

排除选择法思路一:依据“英国”、“棉纺织业”、“织布机台数”排除A、B、C,得出正确答案D。因为仅此三种因素是无法“改变了世界格局”、“密切了国际交流”,更不能“完成了城市化进程”,即题干与选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排除选择法思路二:该表统计的仅仅是英国一个行业的数据,欠缺世界格局、国际交流、城市化方面的统计数据,也就无法建立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2(年4月)8.下表所列数据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机器制造业

A.为欧美列强所控制

B.甲午战争后发展较快

C.较其他产业发展迟缓

D.成为 的工业部门

解析:

直接选择法:-的设厂数和设立资本数均比-的大很多。故选B。

排除选择法思路一:依据“上海”、“华商”、“机器制造业”排除A、C、D。因为它们与“为欧美列强所控制”、“较其他产业发展迟缓”、“成为 的工业部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即题干与选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排除选择法思路二:表中没有提供欧美列强在上海华商机器业中是否拥有更多的资本等数据,也没有提供中国其他地区其他行业的工厂和资本的数据,也就无法建立题干与题肢之间的因果关系。

统计图题怎么解

步,审标题。

与统计表题相同,也必须分别进行,即首先审图名,明确统计的内容。同样采用划分关键词的方法。例如10月卷29题中的“五大”、“工业经济体”、“-”;4月卷28题中的“-”、“英、德、美、苏”、“经济发展”;4月卷32题中的“”、“欧盟、美国、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其次审图注,明确统计对象在图中的标志。例如10月卷29题图中分别代表五国的不同线条;4月卷32题图中分别代表欧盟、美国、日本的圆。

第二步,切片段,回归课本。

按照线条的起伏对表中的时间进行分段,并且联系课本中各时段的阶段特征对线条的起伏原因做出解释。图中时间往往很长,没有必要一一分段。笔者认为,曲线峰谷或交叉点是关键,对解题有着重要意义。例如10月卷29题中的“”,回归课本可知,年前后正是 次工业革命结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开始的转折期;4月卷28题中的“-”,回归课本可知,这是 的大萧条时期。

第三步,做答案。

综合运用前两步获得的全部信息和课本中相关的阶段特征,采用直接选择法或排除选择法得出正确答案。析例如下。

例3(年10月)29.下图所示的信息,可以反映出

①英国“世界工厂”地位被赶超

②工业革命的推动力日益增强

③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④ 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思路一:表中的起止时间是-,即 次工业革命晚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而世界市场的“孕育”是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时期,不在本表统计范围之内,排除③,得出正确答案B。

思路二:根据图例并结合年这个时间节点( 次世界大战前),得出①、④是正确的。观察代表美、德的曲线可知,它们均是在年左右赶超英国的,正是借助了年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年德国统一也是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得出②是正确的。综上,得出正确答案B。

例4(年4月)28.下列所示为-年英、德、美、苏经济发展数据曲线图。其中指代德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思路一:排除法。首先,①是美国,理由有二:一是美国经济在一战前就是世界 并保持至今;二是①代表的曲线-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与罗斯福新*的过程完全吻合。其次,②是苏联,理由是②代表的曲线始于年并持续上升,至年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符合“苏联自年起实施五年计划,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经位居欧洲 世界第二”的史实。再次,④是英国,理由是其代表的曲线在-即一战期间缓慢上升和-即英帝国经济会议之后缓慢上升,符合史实。综上,得出正确答案是③即C。

思路二:直选法。最直接的判断理由是③代表的曲线在以后较快上升,符合“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采用法西斯手段逐渐摆脱经济危机,促进德国经济发展”的史实。其他的理由还有,-下降是因为一战的打击;-上升是因为在美国扶持下经济逐渐恢复,所以直接选C。

备考三建议

,掌握科学回答图表题的方法。

要注意动态回答。学会用“逐渐”、“剧增”、“骤减”等表示变化的词语。切忌离开图表标题、设问谈图表。

第二,重视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历史统计图表题的明显特征就是阶段性,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历史阶段特征。

在复习中,有三点值得注意:(1)明确的时间观念,要知道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时间段的划分方式。(2)探求阶段特征形成的主次原因,从深层次认识该阶段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熟知该历史阶段的大事,明了大事之间的隐性结构关系。

第三,提高分析历史因果关系的能力。

笔者认为,历史统计图表题的材料和设问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因果关系。统计数字和线条是“果”,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因”。因此,训练分析历史因果关系的能力成为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历史现象的因果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首先,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当然,一种条件下的原因可以是另一种条件下的结果,反之亦然。其次,因果关系也可以有多种具体形式: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切忌把没有内在联系的前后相继的历史现象误解为因果关系。

(作者:高建峰高级教师)制作:浙江考试新媒体编辑责编:*梓馨监制:鲍夏超版权:转载引用原创发布请标注本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mallexpress.com/qygcd/2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