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里有养生长寿秘籍吗
当我们看见生命的珍贵和短暂后,就极力地去寻找让生命长寿的妙法与妙方,人们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健康长寿。放下身心禅观内修的核心问题,那么人们又在追求什么?如果我们不了解“放下”是何意义时,是放不下一切,没有学会佛陀教导我们放下一切内义,我们会因年龄的增长与长寿而感到痛苦和烦恼。当我们为适应和享受当下生活求长寿时,放不下的心又增加了新的病苦。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常快,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享受的同时又招致来许多不明的疾病,医院人满为患,人们如候鸟般的飞来飞去,一会南海一会巴马,人群的飞速急增又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哪里是长寿之乡?人们不断地再追问与探寻,甚至想去月球和火星上去生活。人类走一处破坏一处,岂不知长寿的秘诀不在自己的心与行为之中。“放下”让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地变迁中总结人生,禅修中我们内观了生命运动的过程,给我们带来灵修生命中的潜能,到 我们才发现爱和放下本来就是一回事。生没有带来一物,死我们也没有失去什么,可是迷惑的心紧紧抓住一切虚幻的外相而放不下。
我们的痛苦来自内心的分别,所以我们应内观反省自问,我们爱过什么人?我们是否学会了放下?是否学会了宽恕和同情他人?是否学会关怀生命和慈悲的善待一切生命中的变化,而不过分的苛求和贪欲世间的一切,全然地投入大爱去善待生命?我们的内心清净而平和,禅修中改变了往昔自私狭隘的心,放下对一切物欲的贪爱,紧接来自开放的能力拓展了生命和发挥了生命的一切能量,所以慈悲的大爱让生命延长和保持了身心的不衰老和健康长寿。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长养生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延年益寿。中华医学中说到人有“七情六欲”,时节有“风寒燥暑”,人有“五脏六腑”“七经八脉”等等。中华传统医学中的经络学与现代医学的神经科学解说大同小异,中国最早的一本中西结合治病的药书《医学衷中参西录》就是 医师张锡纯先生所著述和实践所用的。佛教的经典中《父母恩重难报经》中所说的父母十月怀胎的整个叙述与现代医学中妇科学中的胚胎学基本论说是一致的,你能说佛教是迷信而非科学吗?佛教导人们要以孝为修德 ,对弟子自幼而教的佛教念诵之胎教之法也是世法无以比拟的。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无私的大爱、开放、诚实、无争和没有贪欲的心才是人们最需要的。我们所有人类的活动中,深藏着爱和对爱的渴求,我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快乐,这与占有和贪爱没有关系,因佛教的内观禅修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生命——发自于我们内心的幸福以及对万物的感恩心。觉悟的心是对一切爱的自由发挥,充实其能量, 的发挥我们潜藏的灵能与热量。禅修的生活可以引导我们学习和如何使用生命的热能去为他人服务,去创造社会的和平,礼赞生命中的神圣灵能,祝福我们和一切有缘的众生,并祝愿世界永远和平。
内观禅修中生命的本质最重要是心性的性质,即使在复杂的世界中,佛性依然纯净。慈悲是大爱的沃土,由此而培养出成佛的种子,有大爱为基础,我们的一切心意与行动都是善良的。佛教的内观与禅修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许多的高僧大德都是在禅观中提升了生命,八九十年乃至百岁者历代皆有,现代佛教的大德高僧也都是长寿的,淡泊清净的禅修让祖师们超越了自我与生命。慈爱是佛教大德延传的优良传统,慈爱是成就一切修行的沃土,由此学习到伟大佛陀慈爱的精神,由此孕育出完整的禅修,从中体悟灵修一系列的修行次第与方法。有大爱土壤的培养,成就了许多佛教的禅修大师,民国时期的虚云老和尚活过了百岁,当代的本焕老和尚也是长寿百岁,慈悲大爱的心让他们进入了灵修的高层次的禅修之境。古人的“淡泊以养性,宁静以致远”修身之法,在佛教大德身上产生了具体的表现。
——上果下宣法师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正信佛法,破除迷信,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从当下一念心开始!回复号内的数字,即可收到您喜爱的文章!(查看方法:点击右上角--查看哪里医院看白癜风较好治疗白癜风 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