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年代,普通人如何走向卓越
这是个浮躁的年代,信息爆炸,物欲横行,人人都在奔忙,处处都在追求更多、更快,似乎更慢的那个人,总是自己。
这是个不确定的年代,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着深刻变化,整个社会都在经历转型的阵痛,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焦躁不安环绕着自己,于是有的人躺平了,任由潜力之花过早凋落。
但偏偏这又是极易成功的年代,机遇迭出,迸发潜力创造成功的可能性随处可见。君不见那么多草根英雄(李佳琦、李子柒等等),正乘着时代大潮,蓬勃崛起。
只可惜,喝了不少“鸡汤”,学习了不少“攻略”,却还是原地踏步、空自叹息,似乎那只是“别人”的盛宴,可能“别人”总归是天赋异禀、天生神力吧。
是这样么?可能吧。
但这不足以让自己“躺平”,不足以让自己放弃希望。
普通人依旧可以奔向卓越。
水急不流月。
时代奔涌向前,事物发展的道理却亘古未变。
普通人走向卓越的方法,古代圣贤早有教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能一者己百之,人能十者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中庸》
(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决不罢休;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决不罢休;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决不罢休;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决不罢休;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决不罢休。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信息泛滥的年代,却是“多则惑,少则明”。
决定一个人卓越与否的并不在于他有多全面,而在于其是否有突出的特色、是否将自己的特点发挥至 。
因此,需要我们以“刨根问底、决不罢休”的态度,审问、慎思、明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道理、适合自己的方向,进而“笃行”。
这还不够,“笃行”也要遵照“欲速则不达”的规律,万事总要有个过程,“积跬步”才至“千里”,“积小流”方成“江海”。
很多人浅尝辄止,“有的人没有真正坚定过,因为他从未真正思考过”,经历了“弗得弗措”的、反复的审问、慎思、明辨的“笃行”,才更加坚决,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既然自己是个普通人,是个愚笨的人,那就按照笨笨的办法,拿出锲而不舍的气魄,“人能一者己百之、人能十者己千之”,不问风雨,只顾兼程。
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毋有天赋异禀的天才,多是勤恳执着的凡人。
被誉为“千古 完人”的曾国藩,却坚持“结硬寨,打呆仗”,一再强调“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养家,也须以明强为本。”
围棋“石佛”李昌镐,也要“笨笨”地追求每一步棋51%的效率,积小胜为大胜,通盘无妙手,却往往“半目胜”。
故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都在一招一式、一点一滴的笨笨的积累之中。
时间终究会让你发现,日积月累的“复利”是多么惊人。没有一天的努力是立竿见影的,但也绝没有一天的辛苦是白费的。
时间终究会让你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那么普通,不是那么“愚”、那么“柔”。那份坚持、那份执着,本就是至善的“明”、至上的“强”。
注: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