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丨一泡二搓三果蔬,祛祛秋燥过好冬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到达*经°时为白露节气。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白露节气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热转凉的转折点。白露时节,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
白露至,天气渐转凉,有心人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玲珑剔透的露珠,它们在阳光下烁烁发光,煞是可爱。而这一切来自于夜晚的恩赐,这也是“白露”名字的由来。
白露节气,起居养生从气候来看,这个季节的早晚温差大,白天气温可能很高,炎热,晚上气温又变低,感觉凉爽。早上起来,地面草皮和植被上,可能会有露水的形成水遇热成气,遇冷凝结为露。因此,早晚温差大,地面结露是这个季节的特点。
1早睡早起,秋冻适度如今我们会发现,天亮的越来越迟,阳气逐渐收敛,而阴气开始盛行,因此您的起居也要顺应这种变化,尽量能够做到早睡早起,并且在起床后进行适当的活动,能够帮助肺气的宣发。还有就是,秋天的早上空气清新,早起有利于使肺部呼吸新鲜空气,保持肺部活力。
天气变凉,人的毛孔要闭合起来防着凉,如果过早就把厚衣服穿上,毛孔就会因为受热而张开,突然降温带来的寒气就容易透过毛孔伤人,所以,坊间流传“春捂秋冻”之说,讲究“秋冻”。但是,健康人群可以这样,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
2调理饮食,减苦增辛白露时节,秋燥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因此常会出现口咽干苦,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的现象。可多吃一些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或用中药食疗,如西洋参,沙参,杏仁,川贝等。白露时胃肠气血未充,此时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心肝脾胃,也不宜进食太饱,以免肠胃积滞,变生胃肠疾病。
3温水泡脚,补养肾气白露开始之后,天气就逐渐的转凉了,而此时不少的人会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况,或者是四肢发冷、乏力等等症状,这都是肾气不足的表现,因此,白露要注意补肾气。这时候晚上坚持泡脚,时间掌握在十五分钟到三十分钟之间,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方法。
4动静结合,调养心神白露之后是一年中锻炼身体的好季节,此时选择运动项目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等。在进行以上运动锻炼的同时,还可配合一些“静功”,如呼气、闭目养神,做到动静和谐。
5早晚及时添加衣服“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中医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另外,白露之后天气冷暖多变,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如果这时候贪食寒凉,更容易把脾胃的机能变得不正常,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
6夜晚睡卧,不可贪凉白露是一个表征天气转凉的节气,虽然白天的气温仍可达三十多度,但夜晚仍会较凉,日夜气温差较大,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不能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所谓“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白露节气,饮食养生白露是整个一年中昼夜温差 的一个节气。过了白露,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秋燥”。白露时节的饮食应当以健脾润燥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
“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是,处暑还是很热,每天要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裸身体了,以免着凉。我们对您最重要的提醒莫过于——记得早晚加件衣。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这个“虚”包含脾虚、胃虚和气虚,所以我国一贯有“秋季进补”的习俗,但进补之前 先把脾胃调理好。
1初秋养脾,少吃“瓜”字辈夏季人们对西瓜情有独钟,特别是凉爽可口的冰镇西瓜,几乎成为人们消解暑热的必备品。但可能大家还不知道,其实西瓜还有一个外号,叫“寒瓜”。
西瓜性寒解热,食之冰凉,因此才有了这个称呼。西瓜本来性寒,若这“寒瓜”再在冰箱里一放,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尽管其清热解暑的效果较好,吃上去很过瘾,但多食对脾胃的 却是很大的。有些人西瓜吃多了会拉肚子,甚至出现头昏乏力、身体困重等现象,就是因为湿邪困脾所致。
其实不只是西瓜,甜瓜、*瓜、冬瓜、苦瓜等瓜字辈的食物都属于寒凉食物。所以过了夏天,西瓜基本上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2应对秋老虎,多吃“豆”字辈不宜吃瓜类,但是夏末秋初暑气逼人该如何应对呢?
绿豆:其实,生活中有些食物即可消暑又可化湿邪,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绿豆汤了。那汁液碧绿的绿豆汤不仅可解暑热之*,还可化湿,助你的脾胃解围。
红豆:中医认为其有健脾利水、清热除湿、消肿解*的功效。由于红豆性善下行,通利水道,所以经常服用还有减肥的功效。
3养脾润燥,多吃秋果秋梨:秋梨就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中医认为梨性凉味甘,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对于燥邪猖獗的秋季来说,是去燥的 选择。秋梨吃法不同,功效也不同。如果有咽干喉痛等上火症状,生吃就好。如果想要起到滋阴润肺、润喉祛痰的功效,熟吃更佳。可以将梨隔水蒸过,煮汤或者做成粥来吃,这样也可以将梨的寒性除去,食用起来更加安全。
大枣:大枣有“木本粮食”的称呼,因为古人认为它可代食物食用。《本草纲目》认为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对于“脾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虚”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坊间甚至流传有“一日吃仨枣,红颜不显老”的俗言。用红枣加大米熬成粥,对保肝护肝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大枣不宜食用过多,“多食令人寒热,凡赢瘦者不可食”,每天吃枣不要超过50克为好。
4初秋进补,鸭肉对于身体弱的人而言,秋季还是应该吃些肉类补一补的。在肉类的选择上,以鸭肉为 。因为秋天的鸭子是最肥嫩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医疗功效。秋天燥邪严重,吃些凉性的鸭肉,对于体内有热、爱上火的人而言,便可起到祛火除燥的作用。
一泡二搓三果蔬,祛祛秋燥过好冬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一到,一早一晚更添几分凉意。如果这时候不注意,就容易受凉诱发伤风感冒, 做到早晚添件衣,睡觉莫贪凉。另外,秋季主气为燥,养生主要是祛秋燥,记住一泡二搓三果蔬。
1一泡:泡脚,驱除寒气从白露起,可坚持每晚泡脚。用温水泡,水要没过脚腕,时间在15~3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发热 。推荐三个泡脚方:
泡脚+醋:用醋水泡脚不仅可以杀灭细菌,解决脚臭的问题,还可以缓解疲劳,滋润皮肤,软化角质,增加皮肤弹性,同时还能治疗睡眠障碍、能祛除风湿,改善老年人畏寒怕冷的症状。
泡脚+盐:食盐泡脚治感冒,在热水中加食盐约50克左右,先把脚放在热气上熏,待水温下降后再将双脚浸泡在水中互相搓擦,可泡至全身微微汗出,待水尚温时及时擦干脚部,盖上被子痛痛快快地睡一觉就好了。
泡脚+姜:老姜泡脚祛风除湿,取老姜、牛膝、秦艽、肉桂、独活、徐长卿适量,加入水中煮沸,水温后泡脚,有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改善风湿关节疼痛的作用。
2二搓:搓耳+搓脚,通经补肾搓耳:在泡脚的同时,可以把耳朵搓热。肾开窍于耳,且耳朵有密集的反射区,联系着全身每一个器官,经常搓揉耳朵是白露时节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
搓脚:此外,脚部分布着人体6条重要经脉,且脚远离心脏,血液循环最为不畅。泡完脚以后,要做揉肾经的功课,坐到床上,脚心相对,两脚心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这样可以连通肾经。
3三果蔬:葡萄石榴加秋梨白露节气到来,秋意愈来愈浓,天气干燥,皮肤也容易干燥,这个时候要留意给肌肤补水,除了多喝水,也可以补充一些时令水果。
葡萄:葡萄为葡萄科落叶木质藤册植物的果实,别名草龙珠、水晶明珠、蒲桃、蒲陶、李桃、山葫芦。葡萄被人们视为珍果,被誉为世界四大水果之首。它不但营养丰富、香味可口,并且果实、根、叶皆可入药,全身都是宝,可以说是秋季润燥 的水果。
石榴:颗粒饱满的石榴最是惹人喜爱,口感酸酸甜甜的非常不错。它性温,拥有生津液、止烦渴作用。津液不足、咽干、烦渴不休的人,是秋季的食疗佳品。石榴捣成汁,或者煎汤饮,可以清热解*、润肺止咳、杀虫止痢。
秋梨:秋季有保健调理性质的水果,就要数秋梨了。中医认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秋梨中丰富的水分恰是肌肤所需。
除了搓搓泡泡,白露后也是运动的好时机,天气转凉,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平安过冬。老年人可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青年人则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游泳等;在进行以上运动锻炼的同时,还可配合呼气、闭目养神,做到动静和谐。
化橘红
药食同源化痰止咳
化橘红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录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
“化橘红辛、苦、温、归肺脾经,
具散寒、燥湿、利气、消痰功能,
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
食积伤酒、呕心痞闷。”
常年久咳或哮喘服用化橘红
可起固本培元之效,
从根本之病源进行调理,
坚持服用并逐渐调理方可见效。
(图片版权声明:上述图片版权归华红橘红所有,转载必究)
↓↓↓长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