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心猕猴桃*金含量

 

探寻红心猕猴桃“*金”含量

8月23日清早,白桥镇*委*府组织6个村的村组干部、种植户代表一行27人驱车前往运山镇、文昌镇学习庭园猕猴桃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当车队驶入岳东镇境内时,公路沿线家家户户的路边经济、庭园经济让大家眼前一亮,雪梨果儿压弯了树梢,鸭蛋大的一个个猕猴桃欲撑破果袋,“这些地方的农民房前屋后挂满了钱袋子,真的不差钱!”车里群众啧啧赞叹。

车队穿行在青龙现代农业园区,一望无垠的猕猴桃织成了一张张严密的绿色屏障,将天空与大地横隔开来,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老农在园区里除草,将地里套作的茂盛*豆苗割下来铺盖绿肥,新植不足两年的苗子长势十分健壮,业主充分利用幼苗生长期套种罗汉果,保证了猕猴桃挂果前土地每年都不减收成。足足40分钟时间,车辆才开出了青龙园区和连片的双龙园区,公路随农家小院延伸,一路上大家看不到农田里的成片庄稼,水泥杆、钢丝网、猕猴桃苗构成了乡村田园独特风光,每户农家周边的地里都是密密麻麻的果树,偶尔才能发现星星点缀般的一小块稻田。

运山镇双排村,年以来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如今早熟梨、红心猕猴桃、脆红李成了家家户户的摇钱树。双排村二组农民文笃刚两口老人在家种2亩多地,每年猕猴桃和其他水果收入7万多元,“种粮只能饱肚子,养猪耗力费粮不赚钱。种猕猴桃除了 年每亩投入两三千块钱外,第二年开始只是管理,投入几百块钱,我老两口重体力活儿不行,种猕猴桃还算轻松,第三年起坐在屋里就有收入了。像我这种水平的收入在组上算少的了,一年卖10几万元的户很普遍!”据运山镇*委书记贺俊杰介绍,运山镇经过近1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95%的土地都用于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全镇种粮的土地不足5%,农民特色种植收入人均超过1.5万元。通过当地干部、农户给大家算对比账,参观的群众茅塞顿开,算出了自身观念的落后,算出了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效益差距,算出了调结构的劲头。

文昌镇得胜村、权家村是全县发展庭园猕猴桃的典范。我们在得胜村一块不足一亩的猕猴桃老园子看到了用石条做的架杆,用废旧高压线钢丝做的拉线,大家感受了猕猴桃种植并不需要高、大、上的投资,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生产成本,这块园子投入成本约元,现在进入盛产期,每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同时大家也实地见证了曾经一棵猕猴桃树当年收入元的传说不是神话。权家村家家户户都有1亩以上的猕猴桃庭园,猕猴桃户均年收入3.5万元。三组一农户房后只有晒垫大的一块自留地(不足20平方米),每年收入达元;五组权德斌种植60棵猕猴桃,今年收入元。连续听了几个农户介绍,大家争相向猕猴桃技术员胡凯庆提问,“一棵盛产树可挂多少果?”“先栽实生苗还是嫁接苗?”“病虫害怎么防治?”……

紧张的行程在当天下午结束。尽管一路酷热难耐和饱经劳累,但来参观的群众脸上笑容舒展,从他们的言语和表情里流露出发展庭园猕猴桃的激情与信心。收获满满,不虚此行!大家通过参观,学到了运山、文昌等地农民群众开放的发展理念、先进的种植技术、精细的管理水平、奋进的精神风貌。“我回去后要带头种2亩庭园猕猴桃,带动本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长效增收特色产业。”金光村*支部书记贾林元在参观结束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说。青林村源峰生态牧场场主罗源峰当即下定决心回去承包房后荒坡地,采取种养一体化模式,发展15亩猕猴桃,实现长短结合稳增收。

1个猕猴桃就是1个易拉罐,1棵盛产猕猴桃树产值就是斤粮,1个猕猴桃庭园就是一户农民脱贫奔康的“绿色银行”!白桥镇*委*府清醒看到了河西与河东群众发展庭园经济的差距,找准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将组织干部群众突破思想禁锢,围绕市场需求转方式、调结构、培主体,大力发展庭园经济,今年下半年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发展庭园猕猴桃亩,引导群众走出一条全域脱贫攻坚、聚力转型发展的路子。

觉得不错,请点赞↓↓↓









































白癜风医院去哪家
北京主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mallexpress.com/qygxl/13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