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家族的发展与分布
爱新觉罗家族的发展与分布
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后妃,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
有的学者认为,清朝入关前,在第2代皇太极时期,皇族成员约有人;到第3代顺治时期,皇族成员是人;到第4代康熙时期,皇族成员约有人;到第5代雍正时期,皇族成员已超过0人;到第7代嘉庆时期,皇族已近人;清朝灭亡以后,到20世纪30年代,皇族后裔已达2万人。
出版的《爱新觉罗宗谱》,收集了这个家族几百年来的世袭繁衍材料。自16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努尔哈赤这一支系的后裔,仅男性就有近3.4万多人,整个宗室的后裔有4.6万多人,还有觉罗系统的后裔计3.4万多人,合计有8万多人,而这还仅仅是男性。如按皇子与皇女的比例来计算的话,那么,爱新觉罗家族在3个多世纪中,宗室的后裔有8万多人,觉罗的后裔有近6万人,整个爱新觉罗家族计有后裔近14万人。
不难看出,这近年的时间,爱新觉罗家族,是处于一个拥有特权的时期,子孙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近70年间,爱新觉罗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分已成了历史,*府行为的修谱已无可能,纯正的血统已无保障,婚姻状况也日趋复杂,几乎没有任何家谱问世,家族人口的统计已很困难。
不过,一种趋势是很明显的,爱新觉罗氏的人口,仍然还在不断膨胀,血缘关系也由近及远,逐渐形成众多分支。据估计,如今爱新觉罗氏大致有30—40万人。
满族的形成
目前,中外学者公认的看法是,先秦古籍中的肃慎人,就是今天满族的最早先民。肃慎族起源于鸟图腾。汉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出现的邑娄(后汉、三国)、勿吉(北朝)、靺鞨(隋、唐)、女真(辽、金、宋、元、明),是肃慎的后裔,也是满族的先民。
满族始称满洲,后有新(满语“伊彻”)旧(满语“弗”)满洲之分,实际上包含东北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
正统七年(),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在明朝统治下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建州三卫”的出现,标志了满族主体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帜下,不止是女真各部,还有赫哲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的先民们,也采用了女真族的名号。15—17世纪,满族已成为一个新的共同体。所以,满洲之为族称,是以建州、海西女真为主体,同时又包括了大部分野人女真,当地的汉族、蒙古族和别的民族,也是构成满族的重要因素。 归结起来说,肃慎作为满族的最早先民,尽管史书上语焉不详,但考古发掘资料却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物证。至于肃慎及其后裔,既有关联又不能等同,不应该把肃慎以下的邑娄、勿吉、靺鞨、女真各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当为满族本身的形成发展过程。可又不能把肃慎以下,直至明代女真人的世代相承关系,与满族的形成割裂开来。否则,是不能正确反映满族悠久的历史渊源的,当然,满族真正以一个民族出现,只能说在明代末期的17世纪之初。这不是说构成满族的成员到了明末才降临 ,而是表示这时已从女真人中间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满族的历史,起源于明代女真的分化和重新组合。从女真到满族,这是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是历史进步的重大成果。
1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万历十一年(),是满族共同体形成的起点。这年,因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为明朝将领李成梁所误杀,努尔哈赤起兵复仇,率先攻击唆使李成梁的尼堪外兰。从此开始的一系列战争和招抚,又远远超出复仇的目的,结果,不但于凯歌声中创建了后金,还统一了女真各部,进而促进了满族的形成。
统一女真是以满洲部为中心展开的。努尔哈赤的统一,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从所谓环满洲的各部下手。从—年,连克苏克素护河部的图伦城、嘉班城、萨尔浒城及安图瓜尔佳寨,浑河部的兆嘉城、贝欢寨,哲陈部的阿尔泰山城、巴尔达城、洞城,迫使栋鄂部、苏完部、雅尔古部归附。至此,努尔哈赤的统一事业取得初步成功,为满族这一稳定的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年,又连克鸭绿江部、瓦尔喀部、安褚拉库路,朱舍里部、讷殷部,特别是经过年的富尔佳齐和古勒山之战,大败以叶赫为首的诸部联*。至此,努尔哈赤的统一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满族共同体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了。
从—年,努尔哈赤先后灭掉了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完全统一了呼伦四部。与此同时,又扩大了对东海诸部的征服。这样,不仅把满洲的地区扩至图们江、牡丹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及黑龙江流域,更重要的是,还使从各地来的人进入了满族这个共同体。
努尔哈赤还做了两件大事,对满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一是—年他创立了八旗制度,使之成为满族崭新的社会组织;二是年他亲自主持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这就是流传迄今的满文。
自年起兵,到年灭叶赫部,努尔哈赤前后用了37年时间,最终促成了满族共同体的形成。
2皇太极改定族称
皇太极废族名旧称“珠申”(女真诸申),改定为“满洲”,从满族这一共同体形成的实际来看,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自然也就为新老满洲成员所乐于接受。
天聪九年(),皇太极宣布:“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珠申。夫珠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从皇太极的这一席话来看,满洲这个族名,在以往的历史上存在过,但因时代遥远而一度湮没无闻。
经皇太极访诸族老,得以追溯出旧名——满洲。他认为,珠申这个族名,是指席北(锡伯)族的墨尔根部落的后裔而言,与建州女真的族名毫无关系。除此而外,皇太极之所以要以满洲取代“珠申”这个族名,还在于明末清初的“珠申”一词,汉译为“奴隶”之意,当然有损于一个统治民族的声誉。从此,女真就正式更名为满洲了。次年,又更国号后金为“清”。
至于满洲族名的源流,是从传说中“九夷”之一的“满饰”(满节)演变来的。建州女真的后期活动地区,恰好是古代满饰人居住的地方。后来,这些地方的居民,又称“满番”、“瞒咄”、“满珠”。而瞒咄、满珠、满洲,是同音异译。
不叫“满珠”而要叫“满洲”与传统的“五行相魁”的说法大有关系。满、洲二字有三点水,取以水(克寸)火之意。后来,皇太极又以“金”的谐音“清”为国号,同样还是取以水魁火之意。这就是清朝的由来。
爱新觉罗得姓
东三省,无疑是满族和爱新觉罗家族的故里。又有人把东北叫“满洲”。
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东部,走势由东北向西南,是今天中、朝两国的界山。它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的发源地,因主峰白头山顶多白色浮石和积雪而得名。满语称之为果勒敏?珊延?阿林。《山海经》称不咸山,汉魏称盖马大山、北魏称徒太山,隋唐称白山、太白山,辽金始有长白山之名。
长白山平均海拔在0米以上,以平行山脉与宽广山间谷地分布为特征:北部完达山、老爷岭和张广才岭之间有牡丹江平原;吉林哈达岭和龙岗山脉之间有辉发河宽谷;哈达岭和大黑山之间有饮马河、伊通河河谷平原;龙岗山脉和老岭之间有浑江谷地。这里山势雄阔,林深似海,绵延千余里。山巅冬季白雪皑皑,山间夏季云雾缭绕。
长白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十分明显,年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的综合性保护区,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网,列为国际生物圈保留地组成部分。保护区内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有森林、苔原、湖泊、温泉、瀑布。自低而高,分为海拔米以下的温带针阔混交林带景观、海拔米—米的针叶林带景观、海拔米—米的山地岳桦林带景观、海拔米以上的山地苔原带景观。
长白山是天然的博物馆。有煤、铁、铜、镍、铅、锌、金和油页岩之类矿产资源,又是中国重要的林业木材基地,被誉为世界 的“红松之乡”。这里植物繁茂,盛产人参、*参、贝母、天麻、五味子之类名贵药材;动物资源也很丰富,东北虎、紫貂、梅花鹿、马鹿、丹顶鹤、中华秋沙鸭,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在满族和爱新觉罗家族中,一直流行的禁忌 鸦鹊的习俗,反映了满族萨蛮教信仰中的古老成分——乌鹊崇拜,因而在《满洲实录》的满文本中,“以鹊为神”又作“以鹊为祖”。满族人不仅不 乌鸦和喜鹊,不允许吃它们的肉,还要想方设法去讨好它们。满族人有这样一种旧俗,每逢祭祀祖先,就要在院中竖立一根神竿,他们叫索罗杆子,顶端要么装上一个锡斗,要么扎上一个草把,然后放入碎肉、米食,专门招引喜鹊和乌鸦来吃。 “图们”是满语“tumen万”之“万”的汉字音译,意为“千”,引申为“三江”万水之源的意思。这三江,就是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三江以天池为源头,居高临下,排闼而出,白浪层叠,奔腾倾泻,景色十分壮观。三江沿途穿山过岭,接纳无数条河流,细大不捐,终归浩浩荡荡汇人大海,充分显示取之不竭的生机、宽广博大的胸怀和神奇魅力。 长白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名山,古代文献上多有“与五岳同祭”的记载。《山海经》称它为“不咸山”,意为有神之山。既是神山,自然就应当祭祀了。在金、清两代统治者眼里,长白山自然就更了不得了。金朝一向视长白山为“发迹之地”。大定十二年(),金世宗完颜雍册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明昌四年(),金章宗完颜(王景)又进封长白山为“开天宏圣帝”,还修建了庙宇,确定了祀典,准备好祭品,岁时前往祭祀。
清朝统治者承袭先世遗俗,尊长白山为本朝“龙兴之地”。乾隆年间的礼亲王永恩,作了一首《望长白山》诗,顿能代表清朝统治者的这种看法:“另勋白山高,云深人莫至。树色郁青苍,兴王肇基始。”于是,从康熙一直到溥仪,册封和祭祀不断。
年,康熙帝派遣内大臣武默纳、费耀色前往长白山拜谒,又撰有《祭告长白山文》,称颂“仰缅列祖龙兴,实基此地”。这次拜谒活动历时6—8两月,回京复命后,康熙帝下了一道圣谕说:“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贶之意。著礼部合同内阁,详议以闻。”11月,礼部建议:请求册封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还要在山上设帐立碑,每年春秋二祭(望祭、叩祭)。康熙帝批准了这个建议,从此形成了祭祀长白山的制度。第二年春,武默纳再上长白山,赍敕封长白山之神,祀典与祭祀五岳一样。 年,宁古塔将*常德提出请求,希望在乌拉望祭长白山之处,修建亭殿,以严肃祀典。雍正帝批准了这个请求。第二年,在乌拉城(今吉林市)西南温德亨山(小白山)建成望祭殿。在望祭殿神案上,安放满、汉文合璧的“长白山之神位”,神牌为*色黑字木牌。除了每年春秋二祭,每月初一、十五日的朔望两日,由将*、副都统轮流到望祭殿捻香致祭。从此,小白山成为月月冠缨往来,岁岁香烟缭绕的祭祀圣地。
在长白山以东约50里处,有一座山名叫“赤峰”,俗称红土山,山下有一“圆池”,因“池深而圆,形如荷叶”而得名。据说,赤峰和圆池,与文献中的布库里山和布勒瑚里湖的地理位置大体符合,正可以作为爱新觉罗始祖发祥的实证。于是,定名圆池为“天女浴躬池”,在圆池西南一侧,还立了一通“天女浴躬碑”作为纪念。
与皇族有关的祭神祭祖,按理皇帝是要亲自参加的。长白山路途遥远,皇帝实在难以顾及得上。遣官代祭就成了惯例。代祭亦称“御祭”,实际上是代表皇帝的行为。从康熙时起,每岁春秋祭日,通常是由盛京派员主持祭祀。若有重大事件,朝廷还要从北京差遣重要官员前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代祭官员不是任何人可以充任的,而必须具有皇族宗室的身分,这样,代祭才算是“名正”而“言顺”。
每次祭祀长白山,清朝皇帝要亲自撰写长白山神祝文,由代祭官员带到现场去宣读,好比现在领导人的贺信一样,有文、信在就如同人之亲临,代祭就更有“名”有“实”了。 清朝末年,东三省总督锡良又奏请修建长白山神祠,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但辛亥革命一起,清朝被推翻了,兴建工程未就而作罢。
年10月24日,溥仪以伪满洲国“皇帝”身分巡幸吉林,登临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长白山。这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 一次叩拜长白山,原本是想希望神山和祖宗的神灵多多保佑他。这时的小白山,早已今非昔比,伴随23年前清朝的灭亡,已由以往铃兰遍地、冠盖云集的名山秀野,变成了乱石咸集、无人问津的荒山野谷。由此不难想见,当时的溥仪,恐怕难免是一脸的愁云,至于说到心情,恐怕也更多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怜了。
清皇族后裔在全国分布广泛,其生活状态多种多样,对待“爱新觉罗”姓氏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提皇族身份
景祖五子:翼皇后生显祖;诸子,武功郡王礼敦,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斋堪,恪恭贝勒塔察篇古,皆不详其母氏。
显祖(塔克世)五子:宣皇后生太祖、庄亲王舒尔哈齐、通达郡王雅尔哈齐;继妃纳喇氏生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庶妃李佳氏生诚毅勇壮贝勒穆尔哈齐。
我记得雅尔哈齐早死,无后
努尔哈赤的儿子
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太宗十一子:孝庄文皇后生世祖,敏惠恭和元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生第八子,懿靖大贵妃阿巴海博尔济吉特氏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元妃钮祜禄氏生洛博会,继妃乌喇纳喇氏生肃亲王豪格、洛格,侧妃叶赫纳喇氏生承泽亲王硕塞,庶妃颜扎氏生辅国公叶布舒,庶妃纳喇氏生镇国公高塞,庶妃伊尔根觉罗氏生辅国公品级常舒,庶妃生辅国公韬塞。洛格、洛博会及第八子,皆殇,无封。
顺治
儿子(共8个有记载)
皇太子(顺治14年立)荣亲王(顺治18年立)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皇次子爱新觉罗福全--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皇四子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世)--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
康熙一共有35个皇子,其中序齿的有24位皇子,
康熙诸子
序名出生年、月、日封爵卒年、月生母
承瑞康熙06年09月20日------康熙09年05月荣妃马佳氏
承祜康熙08年12月13日------康熙11年02月孝诚仁皇后
承庆康熙09年02月01日------康熙10年04日惠妃纳喇氏
赛音察浑康熙10年12月25日------康熙13年正月荣妃马佳氏
01胤禔康熙11年02月14日直郡王雍正12年惠妃纳喇氏
长华康熙13年04月06日------出生日即殇荣妃马佳氏
02胤礽康熙13年05月03日理密亲王雍正02年12月孝诚仁皇后
长生康熙14年06月21日------康熙16年03月荣妃马佳氏
万黼康熙14年10月08日------康熙18年正月贵人纳喇氏
03胤祉康熙16年02月19日诚隐郡王雍正10年荣妃马佳氏
04胤禛康熙17年10月30日清世宗雍正13年08月孝恭仁皇后
胤禶康熙18年02月20日------康熙19年02月贵人纳喇氏
05胤祺康熙18年12月04日恒温亲王雍正10年05月宜妃郭络罗氏
06胤祚康熙19年02月05日------康熙24年孝恭仁皇后
07胤佑康熙19年07月25日淳度亲王雍正08年成妃戴佳氏
08胤(示异)康熙20年02月10日(复)廉亲王雍正04年09月良妃卫氏
09胤(示唐)康熙22年08月27日(复)贝子雍正04年08月宜妃郭络罗氏
10胤(示我)康熙22年10月11日(复)敦郡王乾隆06年09月温禧贵妃钮祜禄氏
胤(示禹)康熙22年11月23日------康熙23年06月贵人郭络罗氏
11胤(示兹)康熙24年05月07日------康熙35年07月宜妃郭络罗氏
12胤祹康熙24年12月04日履懿亲王乾隆28年07月定嫔万流哈氏
13胤祥康熙25
13胤祥康熙25年10月01日怡贤亲王雍正08年05月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14胤(示题)康熙27年正月09日恂勤郡王乾隆20年正月孝恭仁皇后
胤禨康熙30年正月26日------康熙30年03月平妃赫舍里氏
15胤(示禺)康熙32年11月28日愉恪郡王雍正09年02月顺懿密妃王氏
16胤禄康熙34年06月18日庄恪亲王乾隆32年02月顺懿密妃王氏
17胤礼康熙36年03月02日果毅亲王乾隆03年02月纯裕勤妃陈氏
18胤祄康熙40年08月08日------康熙47年09月顺懿密妃王氏
19胤(示畟)康熙41年09月05日------康熙43年02月襄嫔高氏
20胤祎康熙45年07月25日简靖贝勒乾隆20年正月襄嫔高氏
21胤禧康熙50年01月11日慎靖郡王乾隆23年05月熙嫔陈氏
22胤祜康熙50年12月03日恭勤贝勒乾隆08年12月谨嫔色赫图氏
胤禐康熙52年02月------出生日即殇贵人陈氏
23胤祁康熙52年11月28日镇国公乾隆50年07月静嫔石氏
24胤秘康熙55年05月16日(言咸)烙亲王乾隆38年10月穆嫔陈氏
雍正儿子共10位即弘晖(只活10岁)、弘昐(2岁)、弘昀(10岁)、弘时(24岁)弘历(乾隆)、弘昼(和亲王)、福宜(1岁)、福惠(7岁)、福沛(出生当日死)、弘曕(果郡王)。女儿有4个三个没活下来,一个20来岁就死了,没看见她爹当皇帝。雍正当皇帝后分别收养了废太子、怡亲王和庄亲王的女儿。
乾隆的儿子
哲悯皇贵妃富察氏生皇长子永璜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生皇次子永琏、皇七子永琮
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生皇三子永璋、皇六子永瑢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生皇四子永珹、皇八子永璇、皇九子、皇十一子永瑆
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生皇五子永琪
舒妃叶赫那拉氏生皇十子
继后乌拉那拉氏生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生皇十四子永璐、皇十五子永琰、皇十六子、皇十七子永璘
仁宗五子:孝淑睿皇后生宣宗,孝和睿皇后生敦恪亲王绵恺、瑞怀亲王绵忻,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生惠端亲王绵愉,和裕皇贵妃刘氏生穆郡王。穆郡王,未命名,仁宗 子。二岁,殇。宣宗即位,追封。
宣宗九子:孝全成皇后生文宗,孝静成皇后生顺和郡王奕纲、慧质郡王奕继、恭忠亲王奕䜣,庄顺皇贵妃生醇贤亲王奕枻、锺端郡王奕硉、孚敬郡王奕譓,和妃纳喇氏生隐志郡王奕纬,祥妃钮祜禄氏生敦勤亲王奕脤。奕脤出为敦恪亲王绵恺后。
奕譞子七:德宗,其第二子也;载洸,初封不入八分辅国公,进镇国公;载沣,袭醇亲王,宣统皇帝即位,命为监国摄*王;载洵,出为瑞郡王奕志后;载涛,出为锺郡王奕硉后。宣统间,载洵为海*部大臣,载涛为*谘府大臣,主**。三年十月,并罢。
简介
爱新觉罗(AisinGioro),是清朝皇室姓氏。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常见说法称「觉罗」为姓的意思,但实际上满语中「姓氏」一词原文为hala(汉语哈喇、哈拉)。
满洲姓氏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姓(哈拉),一部分是基於血缘宗亲关系的族名(穆昆)。爱新觉罗一姓中,觉罗为姓,爱新是族名,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张姓与桐城张氏,翁姓与常熟翁氏等)。除爱新觉罗外,觉罗这一姓氏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等分支,都源於同一始祖。那拉氏有叶赫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分支(叶赫、乌拉均为地名),瓜尔佳氏有苏完尼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分支。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该族遂成望族,以全称相称,「爱新」遂变为姓氏的一部分。
清代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等。
清亡以後族人多取汉姓,如金,、肇等,也有一定赵姓为爱新觉罗,但多为伊尔根觉罗后代。
家族世系谱
在他们进入中原前,皇室人士的名字都是任意改的。後来他们参考了汉人的命名方式,取名要跟辈份排行。最初的几名儿子以「承」、「保」、「长」三字命名,後来固定用「胤」,孙辈用「弘」,曾孙用「永」。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後人用「永」、「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旂」。
清朝宗室的字辈,前后计有14字:
胤弘颐曼奕载溥毓恒启焘闾增祺。如果以努尔哈赤为第1代的话,那么皇太极是第2代,福临是第3代,玄烨是第4代,以后玄烨这一支系,胤(允)字辈是第5代,弘字辈是第6代,永字辈是第7代,绵字辈是第8代,奕字辈是第9代,载字辈是第10代,溥字辈是第11代,毓字辈是第12代,恒字辈是第13代,启字辈是第14代,焘字辈是第15代,闾字辈是第16代,增字辈是第17代,祺字辈是第18代。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年,溥仪又增:
“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为“祺”字以下的字辈。
满族文化网编辑出品,转载请注明。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