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求中国奇谭停播捂住孩子眼睛,就
爱不是扼杀与禁止,给孩子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才是真正的温柔。
“这部动画片太恐怖了,应该停播!”
元旦伊始,就有家长把枪口对准了动画片《中国奇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就在几天前,这部动画片还因为制作精良,被网友打出9.5的高分。
没想到,剧集还没播放到一半,就惹来了巨大的争议。
家长称,第一集的狼妖抓小猪妖的画面就直接把小朋友吓哭;
第二集的狐妖书生面容妖异,故事更是充满了诡异和悬疑色彩,让孩子边看边哭;
而小猪妖卑微的打工人模样,也被家长定义为“教孩子厌世”。
最后,家长们盖棺定论:这样有*的动画片,一定要禁,不能荼*孩子!
看完家长们的“控诉”,不由深深为《中国奇谭》捏一把汗。
制作团队精心打磨的中国美学,在这些家长眼里视若无物,他们只看得到阴暗的一面,并大肆扭曲这一作品。
在我看来,有问题的不是动画片,而是解读动画片的大人。
一场家长的“正义”狂欢
家长举报动画片,不是第一次了。
还记得之前《奥特曼》被迫下架,起因是家长觉得“诱导青少年学会暴力”。
奥特曼下架时,江苏消费者保护协会曾做过关于动画片侵害未成年人成长的一次问卷调查:
结果,近7成家长表示孩子会模仿动画片里的情节;近8成家长建议对动画片尺度进行把控和整治。
如果说,奥特曼有暴力画面,不适合儿童,那画风可爱清新的动画片,总无可挑剔吧。
然而事实是,就连《喜羊羊与灰太狼》也曾被举报“暴力失度、语言粗俗”。
家长们喊着“为孩子好”的口号,凭借着自己的主观臆断,轻易给文化作品下负面定义。
在他们的攻击下,我们眼见着文化市场哀嚎遍野,创作者们可走的路越来越窄,孩子们可以看的动画片也越来越少。
不可否认,一个人看过的书籍影片,都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按这些家长的逻辑,任何有一丝不对劲的剧情,都会误导孩子,造成不良后果。
这显然是不对的。
正如网友一段话:
我们只是需要一个背锅侠,一个可以掩盖家庭教育失败、学校教育失败、社会教育失败的东西。
40年前它是武侠小说。30年前它是香港电影,20年前它是网络,10年前它是游戏,5年前是智能手机。
孩子的思想歪了,父母们怪天怪地,就是不肯怪自己。仿佛外界的一切,都应该为他们的教育失败背锅。
殊不知,家长自以为的“正义”,遮住了孩子认识世界的眼睛。
在“无菌”环境下长大的小孩,不一定能健康,却一定会窒息。
“一刀切”,不会让教育更简单
英剧《黑镜》中有一对母女的故事发人深省。
母亲给女儿莎拉的大脑植入了一款芯片,借此,母亲可以能实时掌握女儿的行踪。
甚至,所有她认为对女儿不好的事物,都会被打上马赛克。
于是,在莎拉的世界里,生病的外公是马赛克,路边吠叫的狗是马赛克,就连自己的伤口,也是马赛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然而,母亲极端的保护,并没有如愿让莎拉平安成长。
相反,莎拉为了感受受伤和流血,不惜自残。
那些危险的事物,越是不让她看见,她就越是好奇。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莎拉的性格慢慢变得暴躁,与母亲想把她塑造的方向背道而驰。
最终,不知道什么是暴力的莎拉,在一次争执中,用平板砸破了母亲的头。
可因为她看见的还是马赛克,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下大错。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母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到头来却适得其反。
可惜,许多家长并没有懂得这一道理,相似的情节,也在现实中发生。
前段时间,一位妈妈在书店里对着店员破口大骂,说他们贩卖不好的东西给小孩。
原来,是因为她的孩子在这家店买了言情、盗墓类小说,她觉得这些严重影响了学习。
书店的工作人员解释:
“我们有不卖书给你孩子的,但是他偷偷找别人代买,我们也没办法。”
但这名女子依旧不依不饶,把火全撒在店员身上,还声称要一把火烧了书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可烧了这家店,孩子就不会去别的书店买了吗?
不卖书给孩子,就能阻止他不看小说了吗?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一个孩子人格的塑造,来自多方多面的影响和培育,没有哪一种手段,能够一劳永逸。
拍出《杀死比尔》、《美国往事》等精彩影片的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小学时就读了《教父》、《生死狂澜》等比他的年龄成熟许多的名著。
但他的母亲从来没对此说过他一句。
当他问母亲为什么默认自己可以看这些时,母亲回他:
“就是一部电影,你不可能因为在电影上看到什么,就把你给毁了。”
一本课本,不足以让孩子成材,同样,一部动画,也不足以让孩子学坏。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恶人见恶,淫者见淫。
孩子学坏,关键不是他看了什么,而是大人怎么教。
家长才是网络与现实世界的“守门员”
这些年,我们确实见证了不少因为模仿电视作品而发生的惨案。
有小孩把邻居家的小朋友当“烤羊”,导致其重度烧伤;
有小孩学小猪佩奇高空跳飞机的举动,从高楼一跃而下,酿成惨案。
孩子太小,他们单纯的头脑,无法辨别童话与现实的差别。
所以这时,作为领路人的家长,应该担起“守门员”的责任,在信息繁杂的世界里,给孩子指明一条正确的前进道路。
医生陶勇在《目光》里曾说过他童年的经历。
那时他沉迷武侠剧,尤其向往剧里妙手回春的医术。
懵懂的他,弄来一副偏方,挖出几条蚯蚓混合玉米粒将其捣碎,加入白矾,用开水冲开,还威逼利诱一名同学喝下。
所幸他没有酿成大错,但也被对方家长找上了门,狠狠教育了一番。
事后,母亲用严肃的口吻告诉他:“不能信这些偏方,你若想学医,便要好好学习才能真正地治病救人。”
这句话深深烙进了陶勇的脑海,为他埋下了想要从医的种子。
陶勇说:“我的童年成长中,母亲和老师激发了我的兴趣,而父亲培养了我的习惯。”
正是得益于父母的用心教导,陶勇学识人品兼优,令人喜爱且敬佩。
子女的成长,是一条单行道。教育路上,最不该偷懒的就是父母。
如果孩子喜欢看奥特曼打怪兽,不妨告诉他何为正义与邪恶;
如果孩子好奇男女之情,那就大方给他讲述爱与性;
如果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