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才是最牛逼的绞肉机

  截止这周之前,其实市场都还算比较矜持。说矜持,不如是说“闷声发大财”。喝酒吃药的价值投资者在偷着乐,买了科技龙头的成长投资者也没少赚,至于过去叫打板,现在摇身一变叫动量因子投资的趋势投资者,更是挣得盆满钵满。总而言之,除了笃信低估值以至于错付了金融地产的“倒霉蛋们”之外,股市的赚钱效应是很好的,你好我好大家好。可这一周——确切的说是以*的生日为转折点的后三天——市场风云突变。被冠以“牛市旗手”的券商们突然暴动,银行地产这些“大烂臭”也按不住了,于是低调的赚钱阶段结束,指数暴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喊出了“全面牛市”的口号。周末看了一圈,发现不少人正以-的牛市为鉴来看待这一轮的行情:年下半年,在创业板已经牛了一年多之后,也有过所谓“风格切换”的大蓝筹雄起阶段,不过只要拿着创业板坚持不动摇,还会迎来年上半年的主升段。于是大家同理可证,认为现在也不过是“医药消费科技”等主线投资逻辑的中场休息,等大蓝筹们“吃完一年一度的饺子”后,风格自然又会轮转回那些“新漂亮50”身上。不过如果之后的市场就这么乖乖的按上一季的剧本再来一遍,那炒股可真是天底下最轻松写意的投资了。1没错,现在和-年的牛市是有一些相似的“味道”。比如极度宽松的资金面——虽然现在不太可能再出现年的配资潮,但咱有源源不断的北上资金啊;再比如暖风频吹的*策面——尽管万众创新已成往事,但注册制改革的果断推进说明领导还是牵挂着资本市场的;还有盈利面……害,提它干啥,反正A股也不太关心。不过,如果简单地将上一轮大牛市总结为“创业板-大蓝筹-中小创”的三阶段,显然是忽视了一个巨大的前提,那就是创业板疯牛的驱动力究竟来自何方——不是盈利推动,也不是简单的估值扩张,而是定增再融资-并购低估值标的-继续定增再融资的“外延跨越式发展”模式。换句话说,上一轮的疯牛讲了一个投资者喜闻乐见而且短期无法证伪的故事——虽然我原来的资产既不性感估值又高,但我可以收购有前途又不贵的资产啊,然后市场给我相应的估值让我能再融资再收购,于是就这么左脚踩右脚的上了天。无论是行情前半段的明星股蓝色光标,还是后半段的扛把子乐视,都是精于此道的高手。然而这一轮不同。过去一年多“新漂亮50”的上涨,讲的是行业集中度提升、盈利向龙头聚拢的故事,由此积累起的高估值不是通过外延收购去消化的,而需要通过稳定增长带来的投资者给予的确定性溢价来维持。不同的故事逻辑决定了不同的旋律和节奏,牛市或许会压着同样的韵脚,但历史绝不会两次跳入同一条河流。那么,有没有牛市呢?当然是有的,事实上我们已经身处其中。不过时至今日,看看资本市场的哪一个群体最受益、最进取、规模扩张的最快,方能明白谁才是这一轮牛市的真正主角。是的,这一轮牛市的主角不是价值投资,也不是成长投资,甚至不是所谓的漂亮50或者任何存量的上市公司群体,而是属于那些如火如荼的、衔枚疾进的、看起来似乎无穷无尽的新股IPO们。2这两天,Wind和彭博接连发布了年上半年的中资企业IPO排行榜,数字让人惊叹。年上半年,中资企业在全球市场(包括A股、港股和美股等)一共完成了起IPO,较年上半年增长了47%,总募资规模达到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了%。数据来源:Wind别忘了,这是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半年内取得的成绩。如果和年以来的IPO市场做对比,更能体会出惊人之处。中资企业今年上半年的IPO数量已经基本接近年和年的全年水平,而融资规模则已经赶上了年全年,且远远超过了过往任何一年的上半年。数据来源:Wind再强调一次,这是在新冠疫情肆虐,无论是A股、港股还是美股都有一两个月完全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完成的“壮举”。如果我们把视野再稍微放宽一点,看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这段时间,IPO爆发的趋势就更加明显了。从去年7月22日科创板 波新股的集体亮相,到年底阿里巴巴在港股开启二次上市时代,从未盈利的生物制药公司在香港市场井喷式挂牌,到今年上半年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三板同时开启注册制的历史里程碑,一个类似上世纪末纳斯达克IPO狂潮的大时代正在到来。而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中芯国际在科创板的融资规模达到亿,这一数字在上半年IPO 京沪高铁亿融资的基础上又往上拔高了50%。在它之后,农夫山泉和寒武纪们已经蓄势待发,百度和携程们也在快速推进二次上市,而目前在创业板和科创板排队的IPO企业则分别超过家和家。确切的说,数字是这样的:“截至年7月3日,A股IPO共有排队企业家(含家已过会未上市企业),其中科创板排队家(含61家已过会未上市企业),创业板家(含已过会未上市的企业13家,新报18家,从证监会系统平移至深交所家),主板和中小板家(含主板已过会未上市企业26家,中小板已过会未上市企业16家)。”别忘了,这可不是当年的IPO堰塞湖时期,这是一个注册制的新时代。3“IPO牛”的背后,是监管对新股上市前所未有的宽容。还记得当年郭主席的惊天一问,“IPO不审行不行?”,在那时还引发了巨大争议。可短短几年过去,注册制真的就这么悄然而至了。从科创板的大幕开启到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再到新三板推出精选层,企业在国内上市的途径从未这样如丝般顺滑。别忘了,那边厢还有锐意进取的港交所,无论是积极拥抱二次上市的中概股,还是把非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一股脑的全部推上市,香江两岸乃至大洋彼岸的交易所们都在变着法儿冲着企业高喊,“来上市啊,来快活啊”。

“今年二季度以来,科创板受理工作已经明显提速,据《证券时报》统计,4月份和5月份的月受理企业家数分别为43家和44家。而此前科创板受理工作启动一年(年3月22日-年3月22日),受理企业数量为家,月均不足18家。”

“6月15日起,深交所将开始受理创业板在审企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并购重组申请。6月30日晚间,深交所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mallexpress.com/zpjs/9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