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成了猕猴逃,农民种植户坦言不敢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专题策划|农村手记

目前市场上的水果,总有一些“好牌”被打烂。除了上一期提到的阳光玫瑰葡萄之外,还有一种水果,同样跌下神坛。这种水果就是被称为“维C之王”的“猕猴桃”。

提到猕猴桃,相信不管是农民种植户,还是消费者,都对它“既爱又恨”。农民种植户爱它曾经在高端水果中占有一席之位,恨它如今落得无人买的下场。而消费者对它的印象,可以用一句话来吐槽:不熟就酸,熟透就坏透。

看来,猕猴桃,终究成了猕猴“逃”……

作为典型的贵族水果,猕猴桃其实本该凌驾于大多数普通水果之上,毕竟“维C之王”的称呼不是空穴来风,它含有的营养物质确实是水果界数一数二的。

然而,从“香饽饽”到人人喊打,猕猴桃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窘境”?这一期,笔者就来聊一聊,分享一下猕猴桃跌下神坛背后的原因。

1、猕猴桃的价格,几乎触底

根据笔者了解的数据显示,今年的猕猴桃市场批发价格,较往年相比再次下降。河南一产地的猕猴桃,平均批发价在2元左右。而猕猴桃大省陕西,不管是“徐香”还是“翠香”,大宗批发价也在2元左右。(看准了,我说的是“大宗批发”,散户、个别小的收购商,地头收购价或许4-5元,并非普遍现象)

陕西城固县的徐香猕猴桃,根据农产品行情大数据显示,批发价甚至才1.58元/斤!

以地头价3元/斤计算,即便是经过层层经销商,最终到了商场终端,一斤也不会超过7元。要知道,在往年,商超价基本不会低于10元/斤。

猕猴桃的价格低,有一些种植户片面的认为是受到了进口猕猴桃的冲击。

有一说一,这些年进口猕猴桃确实有所增加,尤其是意大利和新西兰最多。而无论是意大利的猕猴桃还是新西兰的奇异果(换个马甲还是猕猴桃),说到底都是走的高端路线,实际上对国内的猕猴桃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冲击。

至于说影响产地收购价,甚至影响整个国内猕猴桃的市场行情,是有一些牵强。

归根结底,还得在“自身”找原因。

2、猕猴桃为何会“跌下神坛”?

抛开外部因素不谈,实际上不少消费者的吐槽,或是“关键”。

“买之前太硬,根本不熟,放多长时间也不知道,放时间久了就坏掉了,这可咋吃”?

“有的猕猴桃确实也软了,感觉能吃,但是吃起来发现农药味太重了,口感太差,早已经不是我小时候吃的那种甜甜的猕猴桃”!

对于猕猴桃的低迷,果农其实很焦虑,但是在焦虑的背后,其实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①过度“早采”

正常来讲,猕猴桃的成熟期从每年的9月份开始,而放眼市场,甚至在7月份有些猕猴桃就上市了。这是什么原因?早采!

对于农民种植户来说,“早采”或许不是本意,毕竟水果这东西,入市越晚收购价格越低。所以很多果农注重眼前利益,批量早采。

实际上,作为“晚熟”水果,猕猴桃早采很正常,毕竟目前的水果市场,在猕猴桃身上还达不到“今天熟透,明天送达”的场景。但“过度早采”,就不正常了。

过度早采的猕猴桃,属于实打实的“青果”,整个水果硬邦邦的,酸涩感非常大。这个时候收购商采购后,统一堆积到冷库管理,倘若温度不当或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错误(湿度、运输等),就会导致猕猴桃自身系统紊乱,“坏果”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站在用户的角度上来说,买到了“早采”的猕猴桃,一是第一时间吃不到,二是熟透很有可能坏透,严重影响口感,甚至影响饮食安全。

这就是很多消费者“价格再低也不买”猕猴桃的关键原因。

②不恰当的“增产”

其实在之前的专题中,提到阳光玫瑰葡萄的“不科学增产”,就引起不少网友的共鸣。而“猕猴桃”在种植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不科学的“增产”方式。

以中华猕猴桃为例,理论上来说,亩产量在斤左右。而有些果农种植户靠农药和“少疏果”的方式来达到增产的目的,使得亩产达到五六千斤。这样种植出来的猕猴桃在口感上自然大打折扣。

口感差,品质差,再加上成熟度差,使得猕猴桃在消费者的心里地位一落千丈。反观一些普通水果,却没有这样的反差。

不得不说,非合理的增产方式,无疑是“饮鸩止渴”,而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农民种植户就应该明白,猕猴桃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原因导致的。

当然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果农“很守规矩”,但总有一些人耐不住性子,通过“早采”、“不科学增产”等方式来投机取巧。

写在最后: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保持现在的状态,继续早采,继续非合理增产,猕猴桃终究不会回到从前!

本期的,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内容,我们下一期再见!

#农业农村农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mallexpress.com/zpjs/168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