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CASH*教授畅谈国内淋巴瘤临
新药的不断涌现使淋巴瘤治疗发展迎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代,为广大患者不断带来新的选择和希望。近期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CASH)”中,医院*教授带来了主题为“淋巴瘤临床试验的中国现状与思考”的精彩学术报告,系统盘点了淋巴瘤各类新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预后显著改善,新药“争奇斗艳”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我国-年淋巴瘤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为37.2%[1],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二十余年来,国内大型淋巴瘤中心诊治水平长足进步。以医院为例,-年间收治的淋巴瘤患者5年OS率达65%[2],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成熟B细胞淋巴瘤(BC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5年OS率分别为79.0%、65.3%和50.6%[2],较20年前明显提升。
这些进步得益于诊治的规范化、多学科团队(MDT)专病诊治模式发展以及众多类型新药出现,包括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大分子特异性单抗/双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小分子靶向药物、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调节剂等(图1)。
图1多种类型淋巴瘤新药层出不穷
各类单抗百花齐放,临床格局日新月异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
ADC药物的问世是肿瘤治疗的划时代进步。国内首个获批的ADC药物是靶向CD30的维布妥昔单抗,于年7月在中国上市,在初治Ⅲ~Ⅳ期cHL、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的难治复发性cHL(r/rcHL)、不适合ASCT的r/rHL、初治PTCL、经治的蕈样肉芽肿(MF)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研究中都取得了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数据,目前已在国内广泛应用,期待可及性进一步提高。
另一个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