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猕猴桃,采用有性繁殖的技术,需要做到

 

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实生繁殖,培育成的苗叫实生苗。一般来说,种苗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变异性,不能保持原母株的优良性状,且结果缓慢,花前很难识别雌花,雄株多为雄株,根据雌雄比例很难建园。因此,在生产上繁殖的实生苗多用于砧木。

中华猕猴桃实生苗在发育阶段对变化着的环境条件很敏感,适应新环境条件的能力很强,并对变异所产生的适应性有较大的传递能力。这些对于非产地、非自然分布区的引种驯化有重要的意义,可直接用种子繁殖达到引种驯化的目的。

中华猕猴桃种子多而小,一般每个果实含种子一1粒,千粒重1.3g左右。获得种子比较容易,只要方法得当,种子繁殖快,数量大,再通过嫁接方法,可以生产大量的优良株系(品种)和按雌、雄比例要求的嫁接苗,以保证基地生产品种化、良种化的需要。因此,搞好种子育苗,是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的关键性技术措施。

一、种子采集

采集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品质优良的成年母株的成熟果实,待其在室温下后熟软化后,除去果皮将果肉与种子一起装入桶(盆、钵、缸)内,放置24h,让其进一步后熟发酵,这样种子和果肉容易分离。然后分次用水淘洗,慢慢漂出上、中层的浮渣和不饱满的种子,取出底层饱满种子,若还有部分果肉,则用铜丝筛在水中把种子和果肉分出;将种子洗净后用纱布滤尽水分,放在室内或吸水纸上摊薄晾干,切忌在阳光下曝晒。经晾干后的种子装入布袋,贮藏于常温、干燥、通风、五鼠害处。

二、种子处理

中华猕猴桃在播种前,必须进行一个种子处理。未经处理的种子要是播下去,发芽率、出苗率都比较低,甚至有的不出苗。种子处理常采用的方法是砂藏层积自然变温处理。具体做法是,根据当地条件确定播种期后,再往前推算2个月左右开始处理种子。用40-50℃温水浸种1-3天,在这期间需多次搅拌,使种子下沉吸水。浸种后取出晾干,与5一10倍的洗净消*的湿砂(0.2%高锰酸钾)混合均匀装在容器内(木箱或瓦钵等),或埋于土坑中,或堆放于阴凉干燥处,上面覆盖稻草或塑料薄膜,注意防鼠害,每隔7-10天检查翻动1次,酌情喷水,使湿度均匀,透气良好,防止霉坏。湿度标准以用手握紧细沙成团,手松即散为宜。经过45-60天,种子开始露白(种皮开裂),少量种子的胚根伸长1-3mm时,即可播种。这种方法发芽率高,出苗整齐。

在新西兰多采用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即将经40F层积处理2周后的种子,进行变温处理,即每天在70F下处理8h,50F下处理16h,其发芽率实际接近%。

在主要产区,常用的贮藏方法是采果后选择好果,利用细砂层积累,一层沙放一层果,多层堆放,最后用细沙覆盖,喷水使沙粒湿润。第二年播种前,摘下果实,洗净种子,再与细沙拌匀播种。

如果采用冬播,只要将种子拌匀5-10倍细沙,直接撒播到苗床上即可,不需进行任何处理。让种子在苗床露地过冬,接受冬天露地昼夜温度变化的自然变温处理,翌年春天3月份,当土温升到10℃以上时,就会陆续出苗。也可以在准备播种的当天洗出种子,不经晾干就播入土中,这种方法更加方便易行。唯冬播种子在苗床时间过长,野兽、老鼠为害,杂草丛生,管理比较困难。

三、圃地选择

根据中华猕猴桃生态学特性和幼苗生长发育的特点,苗圃地应选择灌溉方便,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疏松肥沃,呈中性至微酸性的沙质土壤,土壤pH值以5.5-7为宜;干旱板结、下雨易涝的粘重土壤及病虫害严重、碱性或强酸性的土壤均不适宜。

四、整地

苗圃地要深翻细耙两三次,每亩施入kg土杂肥作底肥,并用五氯硝基苯每亩2-2.5kg,或用三氯硝基甲烷消*,再浅耕耙平,把土块打碎,拣净草根、石块,使土碎如粉。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筑垄(床)或作畦一般在雨区或平坦地区,适宜于高原(山脊层)排水;在无雨区、坡地和透水性差的保水剂苗圃中,适宜平缓低洼地区,便于保湿管理。南方以窄高床为宜,其床底宽80cm,床高20cm,畦面宽60cm。

这样的窄高床利于沟灌,即从床侧面渗透水分,使畦面湿润不板结,也不会冲出种子,有利于出苗、苗木生长和苗期管理;在多雨季节排水方便,苗木不易遭受涝害。凡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简易玻璃温室或塑料棚,土壤准备同于大田整地要求。运用此法播种育苗,可提早出苗,缩短出苗期,加快幼苗生长,达到在高温到来前先行移栽,保证成活,成苗率高,管理简易,效果显著。

好了,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希望可以能帮助到大家,那我们下次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mallexpress.com/zpjs/15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