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饮食指南汉代餐桌上都有什么美食从汉代

 

汉朝是封建帝国中享国祚最长的朝代,从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开始,至汉献帝刘协退位禅让东汉灭亡。前后共历经二十九位皇帝,国运长达四百零七年之久。在长达四个多世纪的历史风雨中,曾涌现出多位文治武功兼具的统治者。

如果从汉朝的历史功绩来看,它既是汉民族的孵化器,同时也是汉文化的根基。从公元前年汉朝创立伊始,华夏族自此之后开始被称之为汉族。汉服、汉字、汉语、汉学、汉礼等,以“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在汉朝时期生根发芽并源远流长。

汉朝作为汉文化的正统发源王朝,不仅矢志不渝的坚定推广,汉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同时也将汉文化深植于每一个,大汉子民的心灵与思想之中。笔者认为汉朝建立之后,才让华夏儿女找到了民族认同感。

在烟波浩渺的汉代文化中,饮食文化一直都是无法绕过的关键点。虽然汉文化对提升民族思想,以及促进文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对于天下苍生来讲,他们最在意的却是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其实也是汉代饮食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思想契机。

笔者认为,在分析或探讨汉代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之前,应该先告诉大家一个历史常识。那就是现代社会房屋构建中,必不可少的饮食阵地厨房,其实就发源于西汉时期。当厨房的概念诞生,并走入千家万户,汉代饮食文化,也迈上了一个令世人羡艳的新台阶。

汉代厨房中的饮食文化

汉代在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相信不用过多赘述大家也都清楚。但提起汉代的饮食文化,相信就很少有人会说得头头是道。汉朝不仅承袭了秦朝国土,而且在*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虽然有所改进但依然遵循旧制。

从这一点来看,汉朝应该是一个在秦朝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全新帝国。从汉高祖刘邦采纳萧何建议,开始实行“休养生息”*策之后,不仅让满目疮痍的战后国家,逐渐摆脱了一穷二白的困境。

而且在“休养生息”*策的影响之下,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的老百姓,不仅陆续回归土地,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稳定生活。在“十五税一、三十税一“赋税制度的影响下,大多数老百姓不仅可以获得更多剩余价值,也逐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一、汉代宫廷厨房内的饮食文化

在这种历史背景的策略之下,汉朝时期的饮食文化发展得如火如荼。汉代宫廷内设立了专门负责膳食的少府,而且根据不同食物类型,还分设了不同机构。少府中的太官,主要负责“膳食”;而导官专司“择米”,汤官则全面负责“饼饵”。

这些少府官吏主要工作职责,就是负责皇帝乃至皇室的膳食管理。笔者认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汉代宫廷内,已经出现了比较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飞跃性发展,主要与当时的食物种类激增,乃至烹饪水平提升息息相关。

1.温室大棚,种植蔬菜

据史料记载,汉代皇室饮食文化中,最不容忽视的就是“反季”食物。由于汉代都城长安属于北方城市,在寒冷的冬季到来之后,要想吃到新鲜的蔬菜实属不易。但是拥有绝对权力的汉朝皇帝,却可以在冬季吃到葱、韭*等蔬菜。

难道汉朝时期就有温室大棚?或是通过“南菜北调”,才实现了这个现代社会才有的梦想?事实上在一段史料中记载过:“覆以屋庑,昼夜蕴火,待温而生”。大意为在墙壁较厚的屋子中,将蔬菜种子种于土壤之中,然后在屋内生活提升室温。

这样就可以让种子发芽并长成蔬菜,而少府中的太官则主要负责种菜。虽然这种方法看起来十分先进,但是却要耗费大量钱。只有生活在宫廷中的皇室成员,或者说仅有皇帝才能有这种口福。

2.汉代食物,种类多样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汉朝时期的食物种类,或者说数量都非常丰富。主食、副食、水果、肉蛋、鱼类等,在汉代已经是宫廷厨房内的家常菜。而汉朝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虽然无法与御膳相提并论,但却一点都不比现代社会逊色。

宫廷厨房内的各类食物,不仅令人目不暇接,而且由于御厨的烹饪技艺,已经达到了烹制“国宴”的水准,所以汉代皇帝餐桌上的美食,不仅色、香、味俱全,在营养搭配方面也更趋于合理。主食方面主要以米饭、稀饭、粥,以及各式各样的饼为主。

汉朝人在制作肉食的时候,烹饪方法主要有炙、煮、煎、腊、脯。同时,汉朝还继承了先秦时期的“生食”习俗,醢、菹、鱼生等在当时社会中,都是人们比较喜欢的餐桌美食。但由于汉代贫富分化较为明显,宫廷膳食中的各类食材,民间百姓几乎闻所未闻。

但由于汉代饮食文化较为浓郁,虽然老百姓吃不到宫廷中的山珍海味,但主食、副食等方面却基本雷同。只不过用于烹饪技术和调味品所限,所以汉代老百姓厨房内的食物,肯定无法与宫廷御膳相提并论,但填饱肚子却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3.主食、肉食丰富

汉代主食也主要以稻麦黍粟菽为主,但事实上汉朝时期的“五谷”,已经是一种比较宽泛的代指了。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五谷之外,还有大豆、绿豆、*豆等豆类食物。北方地区多以粟、黍、菽为食,尤其是粟米更是日常口粮。

(1)北方口粮“粟”

“粟”就是北方人常吃的小米,作为汉代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曾一度成为北方人餐桌上的主角。《盐铁论》中曾有:“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之说。简而言之十五斗粟,相当于一个成年男丁半个月的口粮。

笔者认为“粟”作为汉代主食,不仅解决了北方人的温饱问题,而且也为汉代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于“粟”栽种简单,并且每亩产量也比较高,所以直到现代社会也依然被当做主食。

(2)南方主食“稻”

相比较于北方地区而言,由于南方气候环境较优越,所以稻米产量十分可观。生活在汉代淮河以南地区的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水稻。“饭稻羹鱼”的说法就是,当时南方地区老百姓生活的写照。

汉代皇室对稻米这种食物十分青睐,为了能够吃到南方稻米,甚至不惜派遣人力,将稻米从遥远的南方运输到北方地区。这主要是因为稻米不仅软糯可口,而且从口感上来讲也比较细腻,这也是粟米无法与之相比较的重要原因。

(3)餐桌常客鸡、猪、狗

饲养“六畜”的技术,在汉代时得到改良。由于全国上下有90%以上的农民,所以也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几乎每一家都会饲养“六畜”。《三字经》中所说的“马牛羊,鸡犬豕”,在汉代时除了马、牛等大牲畜之外,其余“四畜”皆为肉食来源。

人们将肉食通过“炙、煮、煎、腊、脯”等烹饪方法,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美味食品,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代饮食文化,汉代老百姓的餐桌,真正变成了令现代人无限向往的美食天堂。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五谷、六畜在汉朝时期其实已经相当广泛了。实际上“六畜”中的犬,在当时社会中不仅可以看家护院,而且也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这主要是因为汉朝人饲养犬的家庭较多,再加上流传了几千年的狗肉风俗,所以才会将狗肉放在餐桌上佐餐。

汉朝时期,由于猪肉价格高昂,老百姓餐桌上很少能看到猪肉。但是在贵族以及地主阶级的食谱中,猪肉确实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现代社会中的猪肉吃法,其实早在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被发明出来并蔚然成风。

当时最普遍肉食是猪和鸡,在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中,“二母彘,五鸡”都是最低标准。很多家庭比较殷实的大户人家,为了能够保障一家人能吃到肉,甚至还会建立一个专业的养猪场。

笔者认为,汉代老百姓餐桌逐渐丰富,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生产力进步,以及人们对饮食文化的探索与憧憬。虽然当时社会食材并没有现在多,而且烹饪技术也无法与现在相提并论。但是只要能够丰衣足食,相信就是所有老百姓最大的心愿。

汉代厨房中蕴含的美食理想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楼房还是平房,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烹制食物的厨房。从厨房诞生历史来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汉朝厨房才是现在厨房的最早雏形,也可以说厨房概念形成于汉代。笔者认为当厨房出现之后,饮食文化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

汉代厨房的建制非常简单,一般情况下对于有套院的家庭来说,厨房一般会建筑于“前院”;而对于居住在楼房中的大户人家来说,厨房则会设置在底层。事实上从出土的汉代房屋模型来看,汉代厨房的面积其实非常大。

这主要是因为汉代厨房除了会用来做饭之外,也会被汉朝人当做储藏室使用。普通人家的厨房设施并不是特别完善,但灶台、碗柜以及放置米面的置物架一应俱全。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酒肆后厨,厨房设施甚至与现代社会相差无几。

笔者认为,汉朝人之所以专门建筑厨房,其实主要与日益繁荣的饮食文化,以及日常所需息息相关。厨房诞生之后让烹饪食物更加方便,而且也让人们的餐桌更加丰富。总而言之,汉代厨房其实寄予了汉朝人,对饮食文化与美食理想的憧憬。

结语

每当谈起汉朝时都会令人特别兴奋,最主要是因为汉朝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不仅在构建汉文化体系的时候,做出了无法比拟的优越贡献。而且也让汉语、汉字得到广泛流传,现代社会中汉族人依然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主要与汉代的文化影响息息相关。

笔者认为古代社会中的饮食文化,在每一次发展大爆发到来之时,都会表现出异常兴奋的文化特征。如果说餐具出现让饮食成为文化,那么汉代厨房诞生之后,就是饮食文化再创佳绩的关键历史阶段。

田芸《汉代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王强《从汉画看汉代饮食文化》

林正同《庖厨画像反映的汉代饮食文化》

魏宇文《从《释名·释饮食》看汉代饮食文化》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mallexpress.com/zpjs/148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