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猕猴桃产量冠军的甜蜜困境
国产猕猴桃产量全球第一,为啥还进口了全球最多的猕猴桃?
中国,猕猴桃的故乡,拥有全球最大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一颗小小的猕猴桃,在这里孕育了千年的历史。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个产量冠军却也是全球最大的猕猴桃进口国。高端市场被新西兰“奇异果”牢牢占据,国产猕猴桃则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这究竟是为何?
走进陕西周至县,漫山遍野的猕猴桃树郁郁葱葱,这里猕猴桃种植面积超过42万亩,比整个新西兰的种植面积还要大。然而,丰收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果农的无奈。年,中国猕猴桃产量高达.67万吨,占全球产量一半以上,是新西兰的四倍多。但同年,中国猕猴桃的亩产量仅为0.8吨,远低于新西兰的2.49吨和希腊的1.85吨,几乎垫底全球主要生产国。巨大的产量优势,却在单产上落后,这反映出中国猕猴桃产业的深层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高产量并没有转化为高收益。新西兰猕猴桃绿果平均亩收益1.9万元,金果更是高达4万元。而中国猕猴桃即使不考虑人工和地租,每亩毛利也只有-元,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年的进出口数据更是刺眼:中国进口鲜猕猴桃12.8万吨,花费5.5亿美元,其中九成以上来自新西兰;而出口仅1.2万吨,金额仅万美元,不足进口额的4%。这种巨大的反差,揭示了中国猕猴桃产业的困境:产量虽高,却难以在高端市场立足,只能依赖进口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猕猴桃的甜蜜困境?
首先,是对科研成果的重视不足。早在20多年前,中国科研团队历经20年培育出优质猕猴桃新品种“金桃”。然而,由于国内企业出价过低,最终以17.2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意大利公司,换来的是10年的欧盟品种繁殖权。如今,国内种植“金桃”反而需要向意大利公司授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西兰佳沛公司与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的合作模式:佳沛每年投入数百万美元用于猕猴桃品种研发,新品种直接授权给佳沛公司进行商业化,形成了良性循环。这种重视科研、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正是中国猕猴桃产业所缺乏的。
其次,是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新西兰佳沛公司与果农建立了类似合作社的模式,从品种选择、种植管理到采摘标准,都有一套科学规范的流程。果园布局整齐,树形统一,机械授粉,确保了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而中国猕猴桃种植分散,品种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划,导致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
再次,是部分果农的短视行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一些果农将未成熟的猕猴桃提前采摘上市,这种“早采果”口感酸涩,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对国产猕猴桃的信任。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不仅损害了自身利益,也阻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品种繁多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中国拥有丰富的猕猴桃品种资源,但缺乏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消费者难以区分不同品种的品质和口感,导致选择困难。一个县种植多个品种的现象,加剧了消费者的认知混乱,难以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
中国猕猴桃产业的困境并非一日形成,它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普遍问题: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缺乏科学管理、品牌意识薄弱、短期利益驱动等。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大对猕猴桃品种研发的投入,培育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避免优质品种流失。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行业标准和管理体系,推广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再次,要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猕猴桃品牌,提升国产猕猴桃的市场价值和消费者认可度。
最后,要引导果农树立长远发展理念,杜绝“早采果”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建立互信的市场环境。
中国是猕猴桃的故乡,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只要正视问题,积极改进,中国猕猴桃产业必将走出困境,实现从产量冠军到品质冠军的华丽转身,让这颗小小的果实,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