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世界大会上,关于内容创作的五个信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昨天的爱奇艺·世界大会,“领航”一定是第一选择。
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首席技术官刘文峰,创始人、CEO龚宇依次上台,分享了爱奇艺在内容创作,技术创新,商业运营等方面的最新思考与实践。
王晓晖关于“向下共情、向上创作”的分享反响热烈;刘文峰现场演示的虚拟拍摄最新成果让人眼界大开;龚宇谈到的“AI运用”“适老化”“少儿模式”,向我们预告了爱奇艺在未来几年的产品形态。
大到平台战略,小到具体作品,整个主论坛几乎没有提到创新,但这个词又如此清晰直观地呈现在了每个人眼前。
毫无疑问,这届爱奇艺世界·大会的内容将会在日后被从业者不断引用。
信号一:要勇敢,不要适应创作者要勇敢。这是王晓晖演讲的核心观点,“只有创作者敢于表达,才能让每个观众在观看影像时感到自己并不孤单。”
他的演讲标题借用了《追风者》片尾曲的一句歌词:不要留我一个人面对整个世界的风沙。
作为一门与文学能量相当的文艺形式,国剧从来就不仅仅是反映时代现实的一面镜子,自其诞生之日起,一种巨大的使命便附加其上:文艺干预社会,治愈观众心灵。
但这项使命目前遭遇了很多挑战,作品不触及现实矛盾已是常态,治愈形式走入套路化也是必然,观众出现审美疲劳不可避免。
另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是,短视频、微短剧乘势而起,侵噬着长剧的市场空间,影响着受众的审美习惯和消费心理。
对长视频行业来说,焦虑如影随形。王晓晖说:“如果我们不提高产品要求,观众很快就会找到替代品。”
对创作者和观众而言,“适应”这个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一个积极的概念,那会失去惊喜感,也失去发现的乐趣,作品的价值随之衰减。
所以,王晓晖呼吁创作者要敢于创作过去不敢写的,敢于创作过去不会写的,敢于使用过去不敢用的工具(如AIGC等新技术),要摆脱路径依赖,追求真知。
一言以蔽之,当长视频平台志在打破天花板的时候,创作者不要做击穿地板的事情。
信号二:向下共情、向上创作创作者要正视观众“与我有关”的心理需求,不要试图挑战观众的耐性。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受短视频、微短剧等各种产品等影响,观众的观剧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观剧的耐性整体上大不如前。人们拒绝一部剧的原因不再是因为其品相、题材、质量,而是“不装了,摊牌了,弃剧只因它‘与我无关’”。
平台早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