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具远极单槽,左右对称,异极芒苞

 

芒苞草(学名:AcanthochlamysbracteataP.C.Kao)是石蒜科,芒苞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达5厘米,密丛生。根状茎坚硬,叶片近直立,鞘披针形,浅棕色,聚伞花序缩短成头状,外形近扫帚状,花红色或紫红色;苞片宿存,鞘近革质,浅棕色,花外轮裂片卵形,花药长圆形,不等大,子房长圆形,蒴果顶端海绵质且呈白色,种子两端近浑圆或钝。6月开花,8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马尔康、乾宁、稻城、乡城)。生于草地上或开旷灌丛中,海拔-米。

芒苞草是国务院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花粉形态

花粉具远极单槽,左右对称,异极,椭圆体形。大小为(13.1-)15.2(-17.4)×(19.1-)22.1(-24.4)×(13.9-)18.4(-20)微米(极轴×长赤道轴×短赤道轴)。槽长而狭,边缘微不平。外壁厚度约1.5微米,分层不清楚(LM),皱块状纹饰。

主要价值

芒苞草是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高宝莼研究员首次建立的第一个新科,是中国的特芒苞草-标本有科植物,是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Ⅱ级),是一个十分古老而狐立的类群,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是科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该项成果代表了植物学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

现已被分子生物学所证实。得到了国内外植物学家们的承认,其文献广泛被引证。芒苞草科已写入国际植物分类学最高水平的《维管植物科属》专著中。芒苞草科是编写《四川植物志》过程中在横断山发现的新植物,这是一种形态特殊的单子叶小型草本植物,以它为基础建立一个新的单种科--芒苞草科。其分布也局限于四川西部和西藏东南部的狭小地区。

单子叶植物新科的发现在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中尚属罕见。本项目先后完成了芒苞草的形态分类学、解剖学、细胞学、胚胎学、孢粉学以及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芒苞草科在以上各学科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文章不仅被国外权威只读光盘(CD-ROM)数据库BA,生物文摘(美国)全部摘录收藏,而且还被国际农业情报三大体系之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所属的AGRIS情报体系所编辑,在罗马出版的英文版AGRINDEX上刊出。此后英国、德国、日本、巴西等国植物学家要求合作开展有关细胞、分值生物、植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世界最著名的系统学家Prof.Dr.K.Kubitzki要求将芒苞草科收入他主编的世界维管植物科属《TheFamiliesandGeneraofVascularPlants》中。

保护级别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易危VUB2ac(i,ii)

来源:百度百科百科搜狗百科如果您喜欢此类文章,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mallexpress.com/qyggx/151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