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故事发展小果蔬种植中药材种植观
“今年咱们村的马铃薯种植扩大到多亩,按目前 亩产斤算,市场批发 8毛一斤,那就是元,刨除各项成本元,一亩地可以收入元!”站在地头,说起今年的好光景,赛罕区榆林镇红吉讨号村*支部书记郭拴枝喜上眉梢。
在红吉讨号村马铃薯种植基地旁,立着块写着“大美红吉薯花开”的牌子,牌子后面连片成垄的农田里,现代化马铃薯播种机正在一条条深垄间来回穿梭,远远望去,经过深翻的棕褐色土地格外醒目。今年的马铃薯种植,熙熙攘攘的“人海战术”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马铃薯自动播种机。播种机每播一趟,能够一次性完成旋耕、起垄、播种等作业,田间地头的“新宠”为马铃薯种植按下了“快进键”。
“去年,赛罕区农牧局拨付了50多万元,赛罕区组织部拨付了10万元,支持我们村‘一村一品’的马铃薯产业,我们用这笔资金购置了从马铃薯播种到收获的全套机械,大大节约了马铃薯的种植成本。今年村集体的农机实施社会化服务,多亩地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费可以用来壮大村集体经济。我们用羊粪和有机肥结合,种出来的马铃薯绿色无公害,口感好,产量高,今年肯定能挣钱!”郭拴枝对记者说。
机械化种植,高科技培育,让村民们致富的心气更高。多亩的“山药蛋”埋下去,到了收获季节,挖出来的都是一个个货真价实的“金疙瘩”。
“去年我个人种植了20亩,收入不错,一亩地能达到元,今年再追加20亩,把种玉米的地全种马铃薯!”说起村里的“金疙瘩”,村民梁珍平赞不绝口。
紧邻马铃薯种植基地的爱心田园里,村民们正在忙活着,伴着轰鸣的机器声,覆膜机来回穿梭在已经翻好的沃土之上,分散作业的村民三五个一组拿着铁锹,紧跟机器的步伐整土压边。不到一刻钟的功夫,回眼望去,一块块裸露的耕地就穿上了崭新的“外衣”。
地头一位老人正在和几位村民交谈,手还不时比划着。原来这是赛罕区司法局派驻的驻村 书记李海瑞的父亲。“去年,赛罕区南门外小学的孩子们在我们的爱心田园领养了40株马铃薯苗,从这 批领养开始,周边市民也积极参与,一个多月时间就有棵马铃薯被领养,领养收入达元。”李海瑞对记者说:“今年,我们计划将爱心田园打造成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扩大种植规模和品种,除了西瓜还有黑花生、黑土豆、红土豆、*豆、萝卜等等。领养后获得的收益,我们用来开展对贫困户的兜底保障工作。这块地我们种的就是新疆无籽西瓜,我父亲有20多年的种植经验,这几天我特意把老人请来,帮助村民们一起种植西瓜。”
李海瑞告诉记者,除了马铃薯种植基地和爱心田园,红吉讨号村还有一项高科技的产业。
芒果、香蕉、朱桔、绿皮红心水晶蜜柚、番石榴、莲雾、百香果……李海瑞带记者来到了红吉讨号村“南果北移”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走进基地如同进入到了一个热带水果园,这里不仅有常见的热带水果,还有许多市面上罕见的奇瓜异果。
在大棚里,记者见到了红吉讨号村主任郭贵平,他告诉记者:“我们从上海请来了专家,指导我们种植热带水果。这里种植的是朱桔,当年结果,是目前口感最棒的小金桔,种植管理简单,四季开花结果,适合观光采摘。”
郭贵平口中的专家是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优品特菜专家朱思浩,他向记者介绍,他们的种植技术3—5年不需要翻耕、除草,用蚯蚓粪作肥料,种植出的朱桔汁多爽口,富含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郭贵平对种植朱桔充满了信心:“目前我们种植了五棚朱桔,每个棚投入的成本大约为10元,预计亩产-斤,目前市场上采摘价格不低于68元一斤。如朱桔收益好,我们还会尝试种植更多的新品种,为当地农户开辟一条致富增收的新路。”
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南果北移”项目、有机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贫困户庭院经济……如今,这些不仅成为红吉讨号村民嘴里的热词,更是该村实施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工作的实实在在的举措,无论是马铃薯还是小朱桔,这些小果蔬都拓宽了红吉讨号村群众的增收致富路。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武川县得胜沟乡:“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长这么大,我还是 次见这样的耕种场面,6台大拖拉机70多人,选苗插秧,忙得热火朝天,干得争先恐后,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日前,武川县得胜沟乡大顺城村民张大女一见到记者,就讲起了她参加*芪种植的场景。在大顺城村中药材种植基地,6台播种机在大型拖拉机的牵引下,同时进行*芪播种作业,每台播种机上,有12名村民在紧张有序地忙碌,憧憬丰收的喜悦写在他们满是汗珠的脸上。
今年以来,武川县得胜沟乡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发展中药材种植观光产业,不断强“根”固“本”,涵养“造血”能力,联合8个行*村,成立了武川县创园惠众专业合作社,在大顺城村发展*芪种植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的模式,规范化种植中药材*芪亩,用产业作曲,唱响了脱贫攻坚之歌,筑牢脱贫致富之本,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近年来,武川县得胜沟乡按照“围绕产业抓*建,抓好*建促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行“*建引领、产业富民”新模式,构建*组织抓产业、村干部领产业、*员促产业、农户有产业的格局,实现组织建强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赢。
“得胜沟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中药材种植,村民们以前也种过多种中药材,由于组织化程度低,村民零散种植中药材一直不成规模,再加上管理粗放、价格低、交通不便,种出来的药材卖不出去,极大地打击了村民的积极性。”得胜沟乡乡长李冬生介绍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衔接点就是产业,要想实现脱贫,群众增收是关键,壮大产业是前提。今年乡*府联合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与村集体经济建立了利益链接,所产中药材全部由药材公司以订单收购,保证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各村*支部整合力量,组建成集体经济联合体,确立了‘*组织引领,劣势变优势、优势变产业、产业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经济收入’的‘*建+’发展思路,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一两个农户的单打独斗,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一两个村的小规模种植,也很难与日趋完善的规模化经济抗衡,只有各个村联合起来,‘抱团’发展,才能真正走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境,才能真正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武川县创园惠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康有亮说。
“合作社吸收了很多人打工就业,让我们贫困户在取得流转土地收入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增收创收的渠道,有效提高了贫困家庭的收入。”大顺城村贫困户赵培*说,“这次在我们村建立药材种植基地,我守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往后我家又多了一项收入,我觉得,好日子离我家越来越近了。这几年,县委县*府对我们这些贫困户很关心,帮扶很大,我们自己也要努力,日子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好。”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土左旗塔布赛乡口肯板村香瓜让他家的日子越过越“香”“最近正是卖香瓜苗的季节,我的香瓜苗卖的特别好,不光本村村民,附近村的村民也都来买。”这几天,塔布赛乡口肯板村的脱贫户杨雨兵忙的不可开交,眼下正是香瓜种植的时节,来杨雨兵家买香瓜苗的人越来越多。这几年,正是种植香瓜,让他获得了村里的扶持资金,从此走上了小康路。
走进杨雨兵家的香瓜大棚,一股热浪便迎面扑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株株青翠欲滴的香瓜苗。杨雨兵夫妇不时在香瓜苗间来回穿梭,浇水、剪苗。“四年前,我患了喉癌,那个时候俩孩子都上学,做手术治病花费特别大,孩子上学得花钱,治病得花钱,家里欠了一堆债。”说起过去的艰难,杨雨兵都有些不愿意提起。年底,根据杨雨兵家的实际情况,村委会经过研究决定将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策的帮扶下,杨雨兵的医疗报销比例达到90%,两个孩子上学享受教育帮扶*策,年到年,杨雨兵家享受到教育扶持金共0元。
“国家的*策挺好,在家里困难的时候对我帮扶这么大,我更得自己努力,不光要脱贫,还要致富奔小康,咱口肯板的香瓜在市场上一直特别受欢迎,培育香瓜苗肯定能挣钱。”得知杨雨兵想要发展香瓜育苗之后,驻村工作队积极为杨雨兵协调到0元的扶持资金。有了村里的支持,以前有过大棚种植经验的杨雨兵更有信心了。
说干就干,杨雨兵先维修了自己家里的旧大棚进行香瓜育苗,和妻子郭爱峰起早贪黑经营着自家的大棚,对待每一株香瓜苗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直到采摘,无一不倾注着夫妻俩的辛勤与付出。年,仅是销售香瓜苗的收入就达到了一万多元。对于杨雨兵一家人的努力,帮扶干部也给予了肯定,由于他自身发展动力很强,驻村工作队会继续加大在产业扶贫、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帮扶力度。
今年,村里盖起了两座育苗大棚,把其中一座以优惠的价格承包给了杨雨兵,杨雨兵依靠两个大棚既培育香瓜苗,又种植香瓜。不光杨雨兵干劲儿十足,妻子郭爱峰也觉得日子有了盼头:“勤劳才能致富,我们不怕吃苦,靠着我们的香瓜产业,这日子肯定是越过越好。”脱贫才刚起步,致富才是未来路。生活好了、信心足了、腰包鼓起来了,杨雨兵的愿望就是把香瓜育苗做得更强更大,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不光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将来还能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脱贫致富。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