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储存方式 >> 奉新不是异乡

奉新不是异乡

 

康熙版《奉新县志》记录了一条信息:北宋元祐二年(),一个名叫廖择的湖南衡阳人来到奉新任县令。廖择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县令,在他任县令期间多有惠民之*。最典型的是:当时,奉新县城的西边是低洼泽地,也就是现在华林广场到龙山大道这段(更确切的说,是老剧院、花桥、老一中、大成殿、家俱厂到老西门街那一段)。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奉新一中读书的时候,一中的后面仍然还有很多水塘,只是后来随着城市建设逐渐填灭了。在宋朝时,这里西边的溪水连着潦河,蜿蜒入城,每遇上涨大水,市民通行就很困难。于是廖择捐出自己的俸禄修了一座石桥,大家就很方便了。趁着这桥的方便,于是商人便在桥两边做起生意来。于是“商贾咸集,奇葩异果,南金珠玑,鱼盐屠贩,纷然杂出乎其间”,成为一个商业繁荣的区域。因为此桥便利可“济上下之民,达百里之通,通一邑之化”,大家便为这座桥起名为“通化桥”。后来这座桥后来没有了,但地名尚存,只是逐步简称为“化桥”,后来又改称为“花桥”。记得到了八十年代,这里仍然是商业繁荣的地方。不过现在花桥也没有了,已经拆成了华林广场的一角了,不知道奉新的户籍地名上,是否还有花桥这一个地方。

说远了,当时廖择县令任期满了,需要调离,但是大家都不愿意廖县令走,争相挽留。廖择感念奉新人的热情,就留下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廖诚在通化桥的西边住下来了,这就是奉新有名的沙溪廖氏。廖氏由异乡人,成为奉新本土的一大家族,这就是奉新“徐廖甘帅”四大家族中廖氏源头来历。

说到更远一点,奉新县历史上的老县名,也是因一群异乡人而得名。奉新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县之一。那还是多年前的西汉初期,奉新就建县立衙,县名叫海昏县。海昏一地当时是地广人稀。有一年,从遥远的东方筚路蓝缕的迁徙来一批异乡人。这些人是江东吴地的大姓吴氏、塗山氏、东冯氏。汉高祖得天下以后,因为项籍是起兵江东,江东子弟忠于项氏且作战勇敢(项羽 兵败时,也是他的八百江东子弟兵死命相随,江上的渔夫也劝他重回江东,再整旗鼓,只是项羽羞见江东父老,才自刎于江边)。因此,汉高祖便把这几姓迁到的海昏县腹地的潦河之侧(大约在今天以会埠故县为中心的区域)。这些迁来的异乡客仍然心念家乡吴地,便把这块地方叫作新吴(新的吴地,新的家园的意思吧)。迁来的冯氏则居于的潦河下面一块平川地,就把地名叫冯川,所经之水叫冯水,所凿之井叫冯井。到了汉灵帝中平二年,因为海昏太大了,不便管理,便一分为三县。靠豫章(南昌)那边的仍然叫海昏,奉新这边呢,因为都叫了几百年的新吴,于是立为新吴县,另一个则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建昌县。于是,我们都是新吴人了。只是到了南唐保大元年,当时的吴国把帝位让于南唐,唐嫌这个“吴”字,为表示“弃旧迎新”之意,于是改新吴为奉新。但不少奉新的文人雅士,仍愿在书法、诗作后落款自称为新吴某某某。一批异乡人,赐予了奉新这块土地最家乡的名字。

当然,还有更传奇的。南朝刘宋时期,跟随宋主刘裕征战南北,立下汗马功劳的壮候胡藩,因为喜爱新吴华林山秀美,迁家居此。当年迁来的胡氏,今天已繁枝衍脉,成就了世界有多万人口的华林胡氏。每年华林胡氏文化节,海内华林胡氏总有数万人来奉新寻祖认宗。

也有更艰辛的。大约从清康熙、雍正年间,因为战乱,一批客家人回迁来江西,其中就有一批人迁入奉新,分布在今天奉新新百丈山、柳溪、甘坊、石溪、澡溪、仰山等地,这批客家人在山里面胝手胼足,开山垦荒,修园安家,一晃几十年,有的已入土为安,却仍然不能成为奉新人,没有户籍、子弟们不能读书,不能参试,被轻蔑的叫做“棚民”。似乎他们永远是异乡客。到了雍正十三年,才反复争取,成立了一个没有版图的归德乡,将他们统一编籍登记,一直沿续到乾隆九年,才真正完成编图造册登记,子弟允许入试,成为了奉新人。因此,这些客家人对这好不容易争来的身份尤为重视,史册上记录他们“其乡重为士,赴义特勇”。他们非常重视子弟们的读书参试,后来还一起筹资在上富专门建了一个客家子弟就读的西坪书院。直到今天,客家人的这份美德仍然保存下来,成为奉新 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

奉新的罗市镇,是奉新有名的花卉苗木之乡,但是很少人知道,这都是从遥远的浙江新昌江移民所带来的技术。我一个朋友张抱树,就是新昌江移民之一,他十岁那年,跟着父母离家弃土,筚路蓝缕的来到奉新。他们来到这里,没有家园,仅有是*府安排的那一份土地。要想生活的美好,必须要在那一份土地上精耕细作出更有价值的作物。甚至田头地尾,家前屋后,只要有些许空地,他们就会种下苗木,栽出希望。现在,这已是奉新一大特色产业了。我去罗市的时候,以前总会看到抱树兄弟的老父坐在家门口静静的抽着烟,看着路人来来去去,他那人生所有的生活艰辛化成脸上无数粗糙而坚硬的皱纹,成为奉新辛酸劳作一生父辈代表。让我每看见一次,就会想起罗中立的那幅《父亲》的油画。

当然还有更多,几千年来迁徙从来不断,如潦河流水西去永远不息,一批批异乡人来到奉新。他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苦乐,在这里劳作,在这里长眠。在这里,营造出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故乡。

然后,是我们,这些前辈、前辈的前辈留下来的生命种子。我们在这里出生,我们在这里长大,我们的记忆是这块土地的一段一段的岁月,是儿时、少年、青年一段段的深切的记忆历史。奉新温暖着我们的情感,这里成了我们温暖的家乡。

奉新不是我们的异乡,奉新就是我们的家乡。家园让我们牵扯着无穷的怀想与亲切。哪怕你砍掉的是村头的那棵歪脖树,说那棵树不漂亮。也许我就会无名的愤怒与伤感,因为那是我儿时游玩最多的地方,我曾经从那里爬上去看过云彩,我曾经从那里摔下,留下伤疤。

家乡是怎样的呢?是我们这个奉新小城,是奉新土地上的一个个村庄。我曾经游走过奉新几乎所有的村庄,却常常在村庄里莫名的忧伤。多少村庄都在老去,都在空荡荡的衰草连天的荒芜。

奉新的宋埠镇有一个锁石村。那可是中国帅氏名人涌现的一个诗书的家乡。然而你看到的村庄零乱,建筑的随意,老房的倾颓,水塘的干涸,垃圾的飞扬,你会恍然间失落,当年帅氏家族的高雅与风骨的高清,还能在这个村庄里重现光芒么?凭借历史的荣光,这个村庄完全是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村落里卓越一名的呀!

我到过赤田镇的高岗村。当年曾国藩最器重的朋友许仙屏的官厅与花园已是满眼薜荔,沿着水塘,历史上,规制严密的许氏村落古建筑正在一幢一幢的倒倾消亡。许氏一族是奉新历史记录里最神奇的一个姓氏。当年许逊、许述兄弟来到江西,一个在西山,成为人们敬仰的神仙,供奉进了万寿宫。一个来赤田,在这块土地的瓜迭绵延出名人辈出的许氏大族。

我到过会埠的架山邹氏祠堂,当年邹氏在这里和唐朝的皇帝宣宗曾诗酒相酬;我到过水口的甘家,他们甘家的甘汝来至今被广西人念念不忘;我去过石溪的景贤亭,石溪蔡氏的刻石还嵌在亭内的花岗石上,亭外是风雨消蚀的岁月沧桑……

这是我们的家乡么?怎么似乎是被异乡般的、冷漠的,看着他们那灿烂的历史、家族先贤的荣光一寸一寸的消亡!

不是因为那些村庄古老的房子,也不是看不到时代向前走的必然。只是因为,家乡,于我们是童年的记忆。于历史,是一层层的应该受到珍藏。还有什么比收存保护家乡的历史更重要的呢?我们知道,在罗马、在意大利,在很多地方,哪怕是一根残柱,哪怕是一段石头路面。都被精心和呵护。因为,这是他们家乡的荣光。

不说这些了。我知道,你们和我一样,心里永远记得奉新是自己的家乡,而不是异乡。只是,你们很忙,你们的事业在异乡。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离开家乡成为我们的梦想。我和我的那些朋友们的年代。我们拼命的读书,为了是考上一所好学校,那录取通知书,就是我们离家乡的通行证。也许,你和你的朋友,也正在外面艰辛找拼,那银行存折上的数字,就是你离开家乡通行证上的密码。

我们都有欺骗自己的一个年代。我们的梦想其实是想成为异乡人。不是为了家园的荣光,而是为了自己的虚荣的一生。俄罗斯思想家舍斯托夫一生都在想一个问题:人的生存是不是一个没有根据的深渊。我们的打拼,或许是一个异乡梦呢?

也许我们的一生,敲响了所有陌生的门,却 忘记了敲响自己的家门。

中国人的历史,是重土亲乡的历史。官员们有致仕,不做官了,就回到家乡,成为乡*们眼里的绅士,继续呵护与教育后辈努力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商人们富了,有衣锦还乡,有荣归故里,有“富不回乡,真如锦衣夜行”的热情,他们回馈乡里,送子弟苦读,为晚辈们准备一条“学而则仕的道路”。文人雅士,虽然没有富贵加身,却还是记得回到家乡,悠游于田园。

家乡是什么呢?是村庄前面一那口清澈的水塘。不断的有 的子弟从这里送出,又不断的有归来的乡绅为村庄注入活力。

所以,衰败的不是家乡的老房子,衰败的也许就是村庄的那家族的文明,那家族薪火相传的传统的礼仪、理想,以及守护的责任与荣誉感。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就在担心,中国社会的乡土文明,正在面临消亡的巨大的挑战。

也许,只是时代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回到家乡,做点房子,老了去那里住下来。我一个朋友就说,他的父亲现在沉浸在回到家乡会埠建个房子的快乐中。这是一种多么好的快乐。我们也许是走了一圈,终于发现,是该回家乡了。

江西多樟树,故名曰豫章。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棵古老的樟树,在守护这个村庄。那樟树,就是我们回乡的路标。我们仍然为了生活或理想而需要奔波,打拼,但我相信,回到家乡的信念,随着我们的岁月沧桑,会愈来愈成为我们割舍不去的一份浓浓情感,催着我们回奉新。那是我们的家乡,而不是异乡。

乡愁,是永远写不完的内心的向往。也不需要理性的去分析、去理清来,你只需要想起,就足够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方文山在歌词中写过了一段:

弯成一弯的桥梁倒映在这湖面上,

你从那头瞧这看月光下一轮美满,

青石板的老街上你我走过的地方,

那段斑驳的砖墙如今到底啥模样,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赞赏

人赞赏









































北京看白癜风正规医院
北京治疗 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mallexpress.com/ccfs/25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