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考研高频名词解释
动物行为:动物在个体层次上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状况的改变所作出的整体性反应,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主要有社群行为、生殖行为、领域行为等
固定行为型:按一定时空顺序进行的肌肉收缩活动,表现为一定的动作并能达到某种生物学目的。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特有的固定行为型,它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在诸如求偶、筑巢、取食、清洁身体等行为中最为常见
生物多样性:在一定时间和地区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以及物种所在生态系统中生态过程的总称,它把物种、生态系统或基因的数量和频度包含在一个组合之内。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大脑皮质: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区域,是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是高级神经系统的中枢。参与记忆、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是保证有机体内部统一并与周围环境统一的主要机构
白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三个主要组成元素之一。在中枢部,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树突聚集而成,不含胞体只有神经纤维。白质有各种不同的功能束。大脑灰质在外部,白质在内部;脊髓灰质在内部,白质在外部
连锁:位于同一染色体的基因总是倾向于联系在一起共同遗传的现象
交换: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而使连锁基因发生重组的现象
基因治疗:将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DNA片段导入受体细胞,用以矫正或置换致病基因,或是杀死体内的病原体或恶性细胞的方法
初生生长:根、茎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化、增殖、生长所引起的植物器官的生长,主要表现为植物体长度的增加,也称伸长生长。在初生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组织结构,称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初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髓、射线
双受精:花粉管到达胚囊后,释放出二精子,一个与卵细胞融合成为二倍体的受精卵(合子),另一个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和二精子分别完成融合的过程称双受精。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现象
顶端优势: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同时,生长素含量高的顶端,夺取侧芽的营养,造成侧芽营养不足
木质部:维管组织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木质部是死细胞组成的,运输水分和矿物质的通道
韧皮部:维管组织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韧皮部是活细胞组成的,运输糖类的通道
凯氏带:在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中,根的内皮层细胞的横向壁及径向壁的木栓质的带状增厚,有利于根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
胎盘: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底蜕膜构成,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胎儿在子宫中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胎盘还可以合成多种激素、酶、生长因子,以维持正常妊娠
假体腔:又称为原体腔或初生体腔,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的体腔类型。位于线虫等动物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覆盖,仅有体壁中胚层而无肠壁中胚层,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育而成
细胞凋亡: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自身基因编码的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类型细胞的过程
细胞衰老: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经过有限次数的分裂以后,停止生长,进入不可逆转的增殖抑制状态,细胞形态和生理代谢活动发生衰老性变化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包括一个有丝分裂期和一个分裂间期
溶源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菌称为溶源菌。溶源菌在正常情况下,以极低的频率发生自发裂解,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会大量裂解
光周期:生物每天在太阳升起和降落之间的总时间长度内暴露于阳光的时间,即昼夜周期中光照期与暗夜期长短的交替变化
光周期现象:由于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
微循环: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体循环:含氧量高的动脉血经左心室流如主动脉,再经各级分支达到全身毛细血管,在此进行物质交换后,缺氧的静脉血经各级静脉,最后由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此循环途径称为体循环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在或外在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包括先天性反射和后天性反射
反射弧:进行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复等位基因: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可以存在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这种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朊病*:一类不含核酸只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有感染性的亚病*因子
类病*:比病*小的颗粒,无蛋白质外壳,仅由多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环状或线形RNA分子,专性寄生植物的病原体
肾单位: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构成,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自然区域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彼此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因子: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的生存和繁殖、种群的数量和分布、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包括五大生态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位:物种利用群落中各种资源的总和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它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表示了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范围,即最高点和最低点,二者之间的耐受范围就称为该种的生态幅
Liebig最小因子法则: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少于一定量而其它营养物都足够,那么植物的生长发育就决定于这种营养物的数量
干细胞:高等动物细胞随着胚胎的发育和细胞分化,丧失了发育成个体的能力,仅有少数细胞依然有分化成其他细胞类型以及构建组织和器官的能力,即为干细胞。包括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组织干细胞
细胞全能性:细胞经分裂和分化,能发育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和特性。其本质原因是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具有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
数量性状:一个群体内的各个体间由多对基因决定的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如动植物长度或高度
质量性状:由一对或两对等位基因决定,每对基因在表型上有明显差异的遗传现象。如红与白,有与无
培养基:供给微生物、植物或动物(如组织)生长繁殖的,由不同营养物质组合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一般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维生素、水等
补体系统:存在于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一类不耐热的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约20种蛋白质。补体被激活后,通过3种方式发挥作用:补体蛋白质聚合成孔道复合体,嵌入病原体的细胞膜使病原体死亡;补体附着在细菌细胞壁上,增大细菌被吞噬的概率;补体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促进炎症反应
干扰素:指机体细胞受病*感染后所产生的一组能抵抗病*感染的蛋白质,能刺激自身和周围的细胞产生相关蛋白质来抑制病*复制
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在特定的DNA位点水解DNA分子骨架的磷酸二酯键,将完整的DNA分子切割成若干片段的酶
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指将一种或多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或基因组提取出来,或者人工合成基因,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密的设计,经过体外加工重组,借助载体或其他手段将重组体导入另一种生物(受体)细胞内,在受体细胞中遗传并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技术
顺反子:即结构基因,为决定一条多肽链合成的功能单位,是确定交换片段究竟在一个基因内还是属于两个基因的试验,单顺反子是一个基因,多顺反子是多个基因
操纵基因:DNA上不编码任何蛋白质的一段序列,是控制操纵子中结构基因转录的基因,在结构基因前端,是调节基因所编码的阻遏蛋白的结合部位,决定了RNA聚合酶能否与DNA序列上的启动子接触并启动转录
冈崎片段:DNA的半不连续复制中滞后链在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相对比较短的DNA片段,约核苷酸残基
基因突变: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狭义的基因突变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广义的基因突变还包括染色体畸变,即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化
移码突变:DNA分子中由于某位点碱基缺失或插入,引起阅读框变化,造成下游一系列密码改变,使原来编码某种肽链的基因变成编码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序列
无义突变:当点突变使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子时,则蛋白质合成进行到该突变位点时会提前终止,结果产生一个较短的多肽链或较小的蛋白质
颠换:DNA链上嘌呤与嘧啶之间相互替换的突变现象,可以是DNA复制或修复过程中自发的,也可以通过辐射或烷化剂诱导产生
转换:DNA链上嘌呤碱之间或嘧啶碱之间相互替换的突变现象
切除修复:DNA受损部位在一系列酶作用下被切除,然后以另一条完整的单链作为模板合成被切除的部分,使DNA结构恢复正常的过程
SOS修复:DNA受到严重损伤,细胞处于危机状态时所诱导的一种DNA修复方式。修复结果只是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提高细胞的生成率,但留下的错误较多,使细胞有较高的突变率
断裂基因:真核生物基因在编码区内含有非编码的插入序列,结构基因不连续,称为断裂基因
基因家族:来源于同一个祖先,由一个基因的基因重复产生两个或多个拷贝数组成的一组基因,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编码相似的蛋白质产物。同一家族基因可以紧密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基因簇,但多数时候,它们分散在同一染色体的不同位置,或者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各自具有不同的表达调控模式
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物种是互交繁殖的同种生物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生物存在生殖隔离,在自然界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种群:占据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基因库:一个群体的全部个体的基因总和
基因组:指一个单倍体细胞核中、一个细胞器中或一个病**粒中所含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总和,可分为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病*基因组
基因组学:阐明整个基因组结构、结构与功能关系以及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光合磷酸化:光合电子传递链运行过程中由光驱动的把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氧化磷酸化:发生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内膜或原核生物的细胞质中,指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通过呼吸链供给ADP与无机磷酸合成ATP的偶联反应
生物膜:是细胞器膜、核膜、质膜的统称,厚度7-8nm,具有选择透性
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出入肺的气体量,一般指肺的动态气量,反映肺的通气功能
肺活量: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
组织特异性基因:即奢侈基因,在不同类型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产物赋予各种类型细胞特异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特异的生理功能
从性遗传:又称性控遗传,一般是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性别的差异而表现在男女分布比例上或表现程度上的差别
Y染色体遗传:即限雄遗传。存在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随Y染色体的行为而传递,只传儿子,不传女儿
polyA:多聚腺苷酸与mRNA的共价连接,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是产生具有翻译功能的成熟mRNA的一部分
应激性:生物体随环境变化而发生相应反应的特性,应激性是生物体的基本特性之一,丧失这种特性,生命活动就随之停止
稳态:生物体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心法则: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RNA,再从RNA传递到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DNA的复制过程,是所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如烟草花叶病*)中的RNA自我复制和某些病*(某些致癌病*)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转录成DNA的过程,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协同进化:当两个物种相互依存时,会产生彼此适应和相互协调的性状,如开花植物和传粉动物、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发展出互相适应或对抗的特征
水平进化:生物多样性增加,但其结构的复杂性并没有显著变化的进化
垂直进化:一些高级分类群特征的出现,如真核细胞细胞器的起源、两栖类呼吸器官的出现等,导致生物结构呈复杂性增长的进化
微进化:又称种内进化,是在物种范围内,由突变、遗传漂变,、基因流和自然选择导致的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
宏进化:发生在物种及物种层次以上的进化现象
组织:由一种或几种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在机体中起某种特定的作用。脊椎动物体内有4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单向的营养关系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越容易受波动和被毁灭
神经胶质: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除神经元外的所有细胞,具有支持和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胞体和突起。胞体是组成神经节以及脑和脊髓灰质的主要成分,突起分为轴突和树突,轴突构成神经纤维,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以及脑和脊髓的白质就是神经纤维集合组成
小肠分节运动:小肠特有的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主要作用在于使食靡和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进行化学消化
脑电图EFG: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的过程的记录
共显性:在杂合子中,不同的等位基因同时、同等的变现出相应表型的现象,如AB型血
同律分节:动物的身体除头部以外各体节基本相同,一些内部器官也依体节重复排列。最简单的同律分节动物是环节动物
异律分节:动物的不同的体节存在一定程度上愈合,能够形成头部、胸部、腹部等形态不同的体区,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机能
点断平衡式:新物种一旦形成,在它存在的上百万年时间里,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处于表型平衡状态,直到另一次物种的突然出现。它揭示了物种的变化可以是非匀速的
常染色质: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细丝状,染色较淡
异染色质: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显现为较大的、染色较深的团块,常附着在核被膜内面
蛋白质二级结构:多肽链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旋转、折叠形成的特定空间构象,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等,维持二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
孟德尔第一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成对的遗传因子在杂合状态时,互不干扰,保持独立性,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孟德尔第二定律: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分别进入配子细胞中
遗传学第三定律:即基因的连锁交换定律。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常常连在一起进入配子。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因而产生了基因的重组。重组频率的大小与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关
性连锁基因:定位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性连锁遗传:由性连锁基因造成的遗传
联会复合体: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由中央成分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二价体: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因为它是由4条染色单体组成,又可称为四分体
可持续发展:指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能危急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包含经济、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原生生物:不属于植物、动物和真菌的那些个体微小、多数为单细胞的,有细胞核和原生质膜包围的细胞器的真核生物
体液免疫: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利用抗体结合体液中的病原体,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
细胞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主要是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起作用,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过敏反应:对一些无害的物质,如花粉、某些食物、某些药物、螨虫、昆虫*液、蘑菇孢子、灰尘和化妆品等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致敏原进入体内引起IgE的大量合成,IgE与肥大细胞结合释放组胺,引起相应反应
世代交替:二倍体的孢子体阶段(无性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阶段(有性世代)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的现象。动物生活史的世代交替是指有性生殖世代与无性生殖世代有规律的交替进行的现象
中性突变: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变化改变mRNA的一个密码子,产生氨基酸的替换,但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同源结构:在进化中相同来源的结构。由相同的部分进化而来,具有不同的形态,适应不同的功能。如鲸鱼的鳍和陆生哺乳动物的四肢
原生演替:在没有生长过任何植物的裸岩、沙丘和湖底进行的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由于火灾、洪水泛滥和人为破坏把原生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的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
新陈代谢:生物体内一切化学反应的总称。指一些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在其中发生一系列变化,最后成为代谢过程中最终产物而被排出体外
近似昼夜节律:许多植物所具有的(叶子昼张夜闭、气孔昼开夜合)一种与生俱来的昼夜节律,因这种节律大概以24h为一周期,故名近似昼夜节律
自然选择:生物的遗传特征在生存竞争中,由于具有某种优势或某种劣势,因而在生存能力上产生差异,并进而导致繁殖能力的差异,使得这些特征被保留或是淘汰。包括遗传、变异、繁殖过剩、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群体里随机波动的现象。遗传漂变和突变、选择、近亲繁殖等都是影响等位基因频率的因素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是身体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和氧,并向环境中排出代谢废物
细胞呼吸: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从食物(主要是葡萄糖)中获取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