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恒泉吃货,你认识历史上的这些俏厨娘吗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308/4350710.html

文/仇恒泉

美食从来都是与文化紧密相随的。

人生在世,要想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 烟火的心。于一粥一饭中,读众生百态;一汤一菜间,悟世情冷暖。

你正在往嘴里面送的美味,很可能就出自十只青葱般的玉指,且这玉指的主人还是位美丽佳人时,你会顿时胃口大开,还是立即食兴全无、只想见见那位神秘的厨娘?

说不清到底是美人天性心灵手巧、深谙厨艺呢,还是做得一手好菜让女人更有风韵和味道。虽然如今的美食行业几乎是男人一统天下,但殊不知,坊间相传的古代十大名厨中竟有6位是女性,且其中不乏美色与厨艺兼备者,她们分别是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董小宛、萧美人。其中,中国历史上 位女御厨刘娘子的史实,记载不详,难以考证,此文不提。

膳祖

“膳祖”一听即知不是真名字,只因地位高,被尊为“膳”食之“祖”,成就了千古事业。她是段文昌的家厨,段公爱吃也擅文,写过《食经》五十章。

膳祖烹饪技艺原本精湛,对菜肴烹制和面点的制作,有着独特的天赋。在主持段府厨房多年的精心研制中,又深得段氏调教,技艺如虎添翼,身手更加不凡。

她对原料修治,滋味调配,火候文武之法,无不得心应手,具有非凡的本领。在原料的选择和治理上,几乎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笋必选其尖,三汤煨制而用”。即新鲜竹笋只选其尖部最为细嫩之处,用素汤、荤汤、上清汤等三种汤料煨制之后,再取其肉进行烹制;“绿蔬选其核,不可过一宿”。即绿色蔬菜只能选其菜心,并且绝不可以隔夜而烹,必须在当日食用;“菌菇选其匀,不可有恶杂”。要求菌菇、木耳一类的菌类品种,一定要选择个头大小一致、品质上乘,不能有大小、色泽、成色杂乱之感。她还对荤腥原料也作了非常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对鸡、鸭、鹅等各种禽鸟类的质量、生长时间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对猪、牛、羊等畜兽类的部位、用途也作了统一的要求;而对鱼虾等水产品必求鲜活、凶猛,可谓精挑细选,不可有一疏忽。

此外,膳祖对滋味的调配、火候的运用都作了严格、详细的规定,深得段氏府中所有人的尊重,以至于后来段文昌的儿子段成式所编著的《酉阳杂俎》一书,里面关于饮食菜肴的内容,绝大部分均出自膳祖之手,所以说,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之成功,在许多方面,还得益于父辈的家厨膳祖的技艺和见解。

膳祖,作为 代女厨师,为中国烹饪行业有女性厨师的出现,开了先河。她为段氏二代厨房贡献了一生,更为段文昌的《食经》和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提供了大量的极其重要的资料。随着段氏在*河流域多年的为官生涯,膳祖对当地的饮食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创造了为数可观的各种菜点,可以说,膳祖是为*河流域的饮食文化倾尽了毕生的心血。

梵正

在历代名厨中,女厨师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多年前五代时的女尼厨梵正就是一位。之所以对她的印象深刻,是因为梵正不仅菜做得好,还有极高的文学修养,是个才女呢。她最擅长的是做冷盘“辋川图小样”。

“辋川图”指的是唐代 诗人王维晚年隐居之地“辋川别墅”的画图。而他以此辋川二十景为题材所绘制的《辋川图》,更“写尽 山与川”,画面丰富而生动。据《蓝田县志》的记载:此图“山谷郁盘,云水飞动,茂林修竹,奇石怪树,庭园馆舍,无一不精。”因此,想要用菜将该画的意境表现出来,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这里包括有辋水、华子岗等21所,王维与裴迪等赋诗,以纪诸景。王维按诗画的意境,建华子冈、孔城坳、辋口庄、文杏馆、斤竹岭、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鹿柴、北坨、欹湖、临湖亭、滦家沜、金屑、南坨、白石滩、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淑园等二十个景区。

梵正拼“辋川图小样”,实非易举。她不仅要拼20只独自成景的小冷盘,且彼此都要有机地构成“辋川别墅”的迷人风光,再是要用的原料是腌鱼、干肉等物,没有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刀工,是肯定做不到的。可见,梵正是个文化修养颇深,而又技艺超群的才女厨师。

梵正苦心孤诣地仿造山水画家王维所绘《辋川图》(共二十景)画面,以肉、鱼、果、菜等拼制而成。由于选料多样,荤素兼备,技艺超凡,难度奇高, 是一等一的伟构。即使它不见得是后无来者,但保证是 。

这组花式拼盘最令人惊艳处,在于“出奇思以盘飣,簇成山水,每器占《辋川图》一景”(见明人李日华的《紫桃轩杂辍》)。此菜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云水流肆,呈现出悠然超尘的意境,真可谓是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

宋五嫂

靖康元年(公元一一二六年),金兵大举南侵,都城陷落,钦、徽两帝被掳北去,北宋王朝宣告灭亡。次年,康王赵构在江南建立南宋*权,定都临安。

南宋年间宋五嫂,原籍北宋京师东京(今河南开封),以经营酒肴为业,精于烹饪,尤其擅长制作鱼菜。她从河南开封逃难至杭州,寓居在临安西湖钱塘门外。为维持生计,她重操旧业,张罗开设了一家小酒店,接待东西南北过往客。因丈夫姓宋排行老五,人们就称她为宋五嫂。

当时从北方逃难来杭州的中原人很多,有官有民,大家思乡难归,很想尝点乡味以解乡思。宋五嫂家卖的鱼羹,正是传统汴京风味,颇能招徕异乡之客。有一日高宗赵构也闻名品尝,特派太监来,叫宋五嫂做了鱼羹送进宫,连皇帝都爱吃。此后,宋嫂鱼羹身价百倍,于是名声大振,奉为脍鱼之“师祖”。

临安处东南沿海,近海及西湖中多产各种鲜鱼,男女老少又都喜欢吃鱼,城内外酒楼饭店以鱼所作的菜肴多不胜数。宋五嫂志在创新,经一段时间琢磨试验,以醋为主要佐料,辅之以生姜、大蒜、糖、盐等,烹制了一道色、香、味独特的新颖鱼菜,取名为“醋溜鱼”。

宋五嫂的醋溜鱼一经问世,立时吸引了众多食客,各式人等纷纷慕名而来,店中生意一变兴隆。

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年)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天,宋孝宗驾幸西子湖畔钱塘门外,把在湖边的生意人召来,询问籍贯、身世及营生,宋五嫂也在其中。当问到宋五嫂时,她道了个万福回话说:“老身乃东京人氏,当年追随先皇到此,已五十载春秋了。”

孝宗见这位满头银丝的老妪一片忠心,深为动容,于是移驾宋五嫂店中少歇。宋五嫂不胜高兴,当即挽袖下厨上灶台,亲自精心烹饪了一盘醋溜鱼奉上,请孝宗品尝。

孝宗平日里吃惯了山珍海味,想不到醋溜鱼皮酥肉嫩鲜美可口,味道好极胜过御膳,啧啧称赞:“真佳肴也!”当下赐与宋五嫂彩缎百匹。

受万乘之主赏赐,宋五嫂的醋溜鱼名气更响,四远皆知,各地纷纷仿制,并作为一大名菜世代相传,杭州的楼外楼、五柳居等,就是因为经营醋溜鱼而数百年久盛不衰。清代番禺举人方恒泰品尝过醋溜鱼一饱口福后,作《西湖》诗大加赞赏,读来觉醋溜鱼顿然生色:

小泊湖边五柳居,当筵举网得鲜鱼。

味酸 银刀脍,河鲤河鲂总不如。

董小宛

董小宛和冒辟疆的爱情故事几乎让人们说滥了。

董小宛出身于苏州富庶人家,早年父亲开设“董家绣庄”,母亲白氏是老秀才的独生女儿,白氏为董家生了个千金,见其模样俊秀,脑子灵慧,父母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调教出一个才德具全的姑娘。

董小宛出身妓家,容貌姣好,天资聪慧。崇祯十二年(年)春,16岁的她,沦为秦淮乐籍即南礼部教坊司的官方歌妓,精通琴、棋、书、画,为“秦淮八艳”之一。那一年,经方以智穿针引线,小宛认识了前来南京应考的如皋才子冒辟疆。3年后,名士钱谦益以两银子为小宛赎身,一叶扁舟将她送至如皋,正式嫁给冒辟疆为妾。

小宛是一位善于创意的美食大家,她制作的姚膏、瓜膏、腌菜、豆豉等已成千古绝菜名点,有人调侃说:“董小宛本身就是上帝秘制配方烹调出的一道大菜。”我们不妨看看她是怎么制膏的。她取五月的桃汁、西瓜汁,漉掉果丝瓜瓤,用文火煎到七八分稠,放糖进去搅拌后细炼。这样制出的桃膏看上去象大红 ,瓜膏比得上金丝内糖。即便在大暑天,为了保证汁液的鲜洁,小宛也亲手漉取。

炼膏时,她静坐炉边看火候,不让膏液焦枯。所制之膏,分为浓淡数种,真是异色异味。

梅磊《为辟疆盟兄悼姬人董少君纪饮》云:“少年夫婿老词场,好客频开白玉堂。刺绣争夸中妇艳,调羹不遣小姑尝。薇露酿醍醐味,桃李膏成 光。若使珍厨常得在,食经应笑段文昌。”

小宛做豆豉也是极尽慧巧变化,她视取色取气重于取味。*豆要晒九次洗九次,豆瓣的衣膜要剥掉,再和上瓜、杏、姜、桂等种种细料以及酿豉的汁水,豉熟以后拿出来,豆瓣粒粒可数,气香色酣味殊,与众不同。

小宛还把一般的红乳腐进行精加工,首先把红乳腐烘蒸五六次,使内肉酥透,然后削去表皮,加上各种调味品,几天之后,这种红乳腐的味道比福建建宁的三年陈乳腐还要胜过一筹。

小宛腌制咸菜,能使*者如蜡,绿者如翠。蒲、藕、笋、蕨、枸、蒿、蓉、菊等各种鲜花野菜一经小宛之手用作食品,都有一种异香绝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醉鲟骨如白玉,油鲳如鲟鱼,虾松如龙须,烘兔、酥鸡如饼饵,菌脯如鸡粽,腐汤如牛乳,一匕一脔,妙不可言。

小宛深知辟疆的口味,她为辟疆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据冒辟疆在《梅影庵忆语》一书中记载,如酿饴为露,她不仅在中间加上适量的食盐和酸梅调味,还采渍初放的有色有香的花蕊,将花汁渗融到香露中。这样制出的花露入口喷鼻,世上少有,就是金茎仙掌之露也难与争衡。其中最鲜美的是秋海棠露。海棠本无香味,而小宛做的秋海棠露独独是露凝香发。

秋海棠俗名“断肠草”,常人以为不可食用,谁知秋海棠露味美独冠群花。其次,则用梅花、野蔷薇、玫瑰、丹桂、甘菊制露。至于用*橙、红橘,佛手、香橼,除去白色丝缕后,色香味更佳。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

徐泰时《春日题跋辟疆年盟兄哀董少君跋纪饮食》云:“剪旗深翠护花铃,本草新删谱食经。玉露琼浆调指甲,畦蔬篱菜园丁。冬真蓄三年旨,饷客时挑百品馨。谁道幔亭无玉沆,至今空挈一双瓶。”

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再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加以变化,这样做出来的菜肴使人有五鲭八珍之想。

董小宛的“菜谱”亦是“诗诀”。年前,时任礼部侍郎的钱谦益,就将“董菜”誉为“诗菜”,并赞曰:“珍肴品味千碗诀,巧夺天工万钟情。”

想当初,冒辟疆在秦淮河上设宴款待杨龙友、杜茶村、白仲调等文友时,众人提出要小宛亲自下厨,做一道从未尝过的美味佳肴。小宛拗不过大家的美意,只好答应。她在苦思冥想中,灵机一动,取一大把鱼肚塞在肥嫩的白鸡膛里,加作料熬成一锅雪白的浓汤,端上桌后,芳香盈席,一个个吃得眉开颜笑,纷纷询问菜名。

小宛刚刚报出“鱼肚白鸡”四个字,一旁聪明的方密之已经品出了其中含意,鼓掌应道:“吃掉这只鸡,剩下就是余、杜、白三位了!真正是‘余子秦淮收女徒,杜生步武也效尤,白君又把尤来效,不道一齐下汤锅’。”一首即兴歪诗逗得众人哈哈大笑。“鱼肚白鸡”便是小宛 次亮相的董家菜。

据说,苏菜中的“灌蟹鱼圆”就是董小宛所创。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也是董小宛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这个菜名虽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东坡肉”倒是相映成趣的。曾被抗清名将史可法称为“天下一绝”的“董肉”,亦有形象生动的“切诗”:眼眼见快,板板聆声,刀刀显功,片片生津。细细琢磨,“董肉”和“东坡肉”创作人不同,风味也各异,倒是相映成趣,别有意味。

小宛善于制作糖点。《崇川咫闻录》的记载:“‘董糖’,冒巢民之妾董小宛所造。未归巢民时,以此糖自秦淮寄巢民,古至今号‘秦邮董糖’。”这里说的是“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途径苏州,慕名亲访小宛数次,都因小宛外出未归不遇。待小宛归来时,辟疆已离苏还乡,小宛深为遗憾。她返回南京秦淮后,终日思念辟疆,特亲自下厨,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5分、宽3分、厚1分的方块,从秦淮托人转带至如皋给辟疆,以寄深情厚意。两人经历企慕、相识、热恋,小宛终于在崇祯十五年(年)十二月委身辟疆为妾。这种酥糖外*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崇川咫闻录》记载:“董糖,冒氏民妾董小宛所造。”可见这种评价,已非传说,而是公认。

收藏家王石舟以自拓藏砚为扇面制成。二砚相传为明末清初冒辟疆、董小宛自用,王氏除加题识外,又请梁简能书水绘园故事于扇面上。

《影梅庵忆语》一书详细记载的董小宛制作桃膏、瓜膏、红腐乳等食品的方法,以及一些对饮食及泡制方法的评论。这一切充分说明董小宛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排行榜,绝非浪得虚名,而是实至名归。

身为“名妓”,又成为“名厨”的,董小宛恐怕是 做到 后无来者之人,实在令人感叹、叫人敬佩。

萧美人

说起萧美人.还得从大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说起。其中“萧美人点心”一文字字珠矶:仪真南门外.萧美人善制点心,凡馒头糕、饺之类,小巧可爱洁白如雪。单不说直呼“萧美人”已经露骨,还要用尽心思描述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萧美人,家住江苏仪征真州城南。萧氏少年时就以仪态高雅、天生丽质而出众。清人白守清写的一首诗中记述萧“昔年丰致”,色如“夹岸芙蓉”,目如澄彻“秋水”,即使徐娘半老之时,“芳名犹重”。

乾隆五十九年重阳前,袁枚特派人到仪征购萧美人点心件,船运南京,以件赠江苏巡抚奇丰额(字丽川)。奇丰额赠诗“酒冷灯昏夜未央,山人忽饷美人香。三千有数君留半,八种平分我尽尝。山月不催人影去,江风犹带指痕香。红绫捧出饶风味,可如真州独擅长。”袁枚遂写了首回诗,诗前小序:“丽川中丞监视秋闱,枚以仪征萧美人点心奉献,蒙诗作谢,赋此以达。”诗云:“说饼佳人旧姓萧。良朋代购寄江皋。风回似采三山药,芹献刚题九日糕。洗手巳闻房老退,传笺忽被贵人褒。转愁此后真州过,宋嫂鱼羹价益高。”

诗人吴煊收到袁枚所赠点心后,特赋诗一首:“妙手纤纤和粉匀,搓酥糁拌擅奇珍。自从香到江南日,市上名传萧美人。”还有把萧美人制作的糕点与唐代名点红绫饼相媲美:“红绫捧出饶风味,可知真州独擅长。”有的甚至把萧美人制作的糕点比成像*金一般贵重:“改作贵比金”。

清代诗人赵翼慕名前往仪征品尝萧美人糕点,亦对其大加赞赏,认为以萧美人名字命名的糕点将会与东坡肉,眉公饼一样出名。诗曰:“一拔成家动贵游,遂凭食谱姓名留,苏东坡肉眉公饼,此女公然另出头。”又曰:“出自婵娟乞巧楼,遂将食品擅千秋。苏东坡肉眉公饼,他是男儿此女流。”

壬子(乾隆57年),原扬州知府,时任山西布*使的谢启昆品尝了萧美人糕后,赋诗云:“绿扬城郭蓼花津,饾饤传来姓字新。莫道门前车马冷,日斜还有买糕人。”他还为十五年前当扬州太守未亲尝而自嘲:“指痕人影中丞句,翠袖碧云学士章。却笑当年馋太守,真州风物未亲尝。”

原来萧美人住大码头河西街,生于乾隆8年,逝世*庆元年,独门长女,为人聪慧善良,待人热情。萧美人少年时家道小康,其父承祖业两爿茶食店。主营馒头、糕饺、茶点之类。她耳闻目睹大师傅制作,把各种配料配方熟记于心。其父在茶食店作坊里挑选了一个忠厚老实、体格健壮的的落魄书生,招为婿。

萧美人25岁那年,因邻居失火,殃及其家,父母烧死,丈夫残疾。为维持生计,她不得不抛头露面,在自家店门口摆摊卖糕饺、茶点。她冥思苦想,采用大米粉与糯米粉各半,粉内掺拌上果泥、核桃仁、瓜子仁、松子仁和素净的麻油,加上适量的糖,和均匀成块,面上装点一些红绿梅丝,然后蒸熟。她制作的每一种新糕饺都使客户称绝叫美。后因皇亲国戚的赏识和文人名士的垂青,萧美人糕一时成了江南名流雅士十分青睐的糕点,名扬天下。

泉时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mallexpress.com/ccfs/106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