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地铃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倒地铃(Cardiospermumhalicacabum)种子有*白色的心形,占到了整个表面积的一小半,在剩余的黑色种皮衬托下格外可爱。
把这种干*豆大小的圆球,撒上一小把,一颗颗滚动的心东倒西歪,适合拍照,也适合吸引很多人的好奇。
倒地铃属(Cardiospermum)约有12种植物,虽然属名就是心形(Cardio-)种子(-spermum)的意思,但也不是所有的都有这样心形的结构。
另一种常见的大花倒地铃(C.grandiflorum)的种子干瘪皱缩,本文的花果照片主要是这种,正如其名,它的花比倒地铃要大非常多——或者说后者的花非常小。
这类无患子科的藤本植物在很多方面和更为常见的栾树有些类似,比如这种灯笼样气鼓鼓的果实。
在这样的气球中孕育出3颗带心的种子,让多愁善感的人们不禁浮想联翩,”充满的爱意“。
澎湃之际,如果再仔细看上一眼,怕是更要惊呼,这何止是一颗心,而是”大心“套”小心“,心心相印呀!
那么,这种结构是如何而来呢?遗憾的是,我没有一手接触过倒地铃的果实,上图是没有心形结构的大花倒地铃。看上去似乎也并未特殊之处。
倒地铃的心形结构整来自这里看不见的结构,在种子和胎座的连接处,形成的心形”假种皮“,在种子上留下了这心形的”种脐“。但是这两套词汇是没有对应关系的,特别是看见”假种皮“最终随胎座而脱落,并未留在种子上,因此也有形容为”胎座“,正好和”种脐“对应。
巧就巧在”心相印“。心形的是”胎座“也好,是”假种皮“也好,它们都并没有完全覆盖种子上的心形结构,如何解释外圈略大的心?
倒地铃很容易发芽,不过也需要时间和环境。我曾经把我所有的种子埋下去,很长时间没见动静,又一个个收回来装进瓶子当个摆设。过了一阵子,不甘心再试一次,结果一个个全冒了出来。
有意思的是,它们破壳而出也不会破坏心形的结构。
不过让我更加好奇的是见到这样的花图式,一种完全看不明白的心情让我一定要找来事物一见。无患子科的花有一些基本特征,例如花被的数目在4-5之间跳动,雄蕊多8个,花分雌雄,以及很多个头都很小。
花序中的雄花很多,从正面看,花明显有一个垂直的对称轴,最外是2个较大的萼片,然后是4个瓣片,中心有8个朝一侧集中的雄蕊,另一侧有一个明显的*色结构。
雌花相对不容易找到,它们的3叉柱头露出略微露出花被。
从我的个人倾向而言,并不太喜欢这样不规则的结构。不过无患子目的另一个特征——充分发育的花盘,让它们的结构变得非常有趣。
直奔主题,在幼果初期的花中可以看到一种”奇怪“的排布,果实偏在花梗/果梗的一侧,与之对应的另一侧有一个”叉“型结构,花梗正对的中央,却空空如也。
这个”叉“型结构夸张的长在与大萼片相对的位置上,明显由2根拼接而成,上半部分又分离成2根。这就是花盘,在倒地铃的花中如此不均匀的发育。
瞄准花盘之后,一步步退回到花中。雌花的柱头分叉如三股螺旋一样扭曲,仍有8根雄蕊,估计花药败育,不见有雄花那样的花粉散出。
花盘对应什么花冠结构呢?它们的上方被最初从花外观上看见的*色结构覆盖,这层*色的东西,在花盘叉上方反折,将它盖住。
雄花中的情形与雌花相似,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盖住花盘叉的并非瓣片,或者说不是完整的瓣片,因为外侧伸展开的瓣片是白色的。以上两组图片的下图都去掉了最外的瓣片(或许是时间太晚,以上*昏时拍的大花倒地铃瓣片都没有展开)。
带上它们时,侧面看上去是这样的。
倒地铃花最奇特的结构出现了,它们的4个瓣片,在各自的内侧长出了”附属物“(petalelaboration),靠近花蕊的2个瓣片附属物较小,而靠近花盘叉的2个瓣片附属物很大。
4个瓣片的主体部分充分伸展,而内部的附属物反折包裹了花盘叉,围出一个空间,用于收集储存花盘分泌的花蜜,在另一侧,附属物的对折处长出*色的”蜜导“。
无患子目很多植物的花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机制,借助瓣片的改变,花盘的改变,花蕊的改变,从辐射对称演化成了两侧对称。
演化千万条
对称 条
采食更规范
花虫两相宜
半倍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