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世大宝法王異熟果與感受上的苦樂,不
實證諸法本性無繆誤
依觀照見大圓鏡妙智
眾生憶念賜喜慶吉祥
日佩多傑足下誠祈請
清涼境域正法之傳規
再次重披弘揚之鎧甲
為成如此心願而降生
鄔金欽列多傑誠祈請
異熟果與感受上
的苦樂,不一定相同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
平常我們都認為,一切的快樂都是善業的果報,一切的痛苦都是惡業的果報,但此處所談的「異熟果」的快樂和痛苦,和一般「感受」上的苦樂,是不同的。
例如當你在做四十萬遍四加行時,腰酸背痛,身體的感受上是痛苦的,因此加行不一定會帶來感受上的快樂,但是異熟果報會是好的、樂的,這是一例子。另一例子是「吃肉」,暫時的結果是美味、香噴噴的快樂感受等,但吃肉的異熟果是否也是快樂?就不一定了。總之異熟果上的苦樂,和感受上的苦樂是不同的。
總之,雖然一般來說,善業會產生快樂的異熟果、惡業會產生痛苦的異熟果,但是因善而產生的增上果,也就是暫時感受上的結果,也有可能是痛苦;同樣因惡而產生的增上果,也有可能是感受上暫時的快樂。
佛教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多识仁波切-
从善恶的概念界定讲,导致快乐的思想行为为善,导致苦难的思想行为为恶。
从思想感情来说,贪心,嗔恨心,不分善恶的无明心,我执、法执等邪见,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属于恶;无贪心、无嗔恨心、无无明邪见、知羞耻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爱护众生心等都属于善心。
从行为方面讲,杀生、盗窃、淫乱、说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拨弄是非等违犯道德和法律,危害社会和众生的一切行为都属于恶行;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会安定、繁荣、昌盛、众生幸福快乐的一切行为都属善行。
小乘和大乘佛教在善恶的标准方面有所不同:小乘认为,不 别人的行为为善行为;大乘则认为不 众生并不等于有利于众生。
愿你能成为/你所在之处的/那道光明
|中国噶举中心|
让我们共同搭建一个没有边界的精神乐园
Ltusworktogthrtobuildaspiritualparadiswithoutbordrs.
弟子,要坚定,坚强,上师一直在看护和注视你,你感觉到力量了吗?
Discipls,tostrngthn,strong,Guruhasbnnursingandwatchingyou,
ytyouflthpowr?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