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原粮的保存办法,值得收藏
(1)小麦的储藏特点
①吸湿性强:小麦种皮较薄,含有大量的亲水物质,极易吸附空气中的水汽。其中白皮小麦的吸湿性比红皮小麦强,软质小麦的吸湿性比硬质小麦强。吸湿后的小麦籽粒体积增大,容易发热霉变。
②后熟期长:小麦有明显后熟期,一般春小麦的后熟期较长,可达6—7个月,冬小麦后熟期相对较短,也为1—2.5个月。红皮小麦又比白皮小麦的后熟期长。小麦在后熟期间,酶活性强,呼吸强度大,代谢旺盛,容易导致粮堆“出汗”、发热和生霉现象。
③能耐高温:小麦具有较强的耐热性。据试验,水颁17%以下的小麦,在温度不超过54℃时进行干燥,不会降低发芽率,磨成的小麦粉工艺品质不但不降低,反而有所提高,所以小麦可以采用高温储藏。
④呼吸特性:完成后熟的小麦,呼吸作用微弱,比其它谷类粮食都低。红皮小麦的呼吸作用又比白皮小麦低。由此可见,小麦有较好的耐藏性,一般正常条件下储藏2—5年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品质。
⑤易受虫害:小麦是抗虫性差、染虫率较高的粮种。除少数豆类专食性虫种外,小麦几乎能被所有的储粮害虫侵染,其中以玉米蟓、麦蛾等为害最严重。小麦成熟、收获、入库季节,正值害虫繁育、发生阶段,入库后气温高,若遇阴雨,就造成害虫非常适宜的发生条件。
(2)小麦的储藏方法
①严格控制水分:由于小麦吸湿性能力强,小麦储藏应注意降水、防潮。应充分利用小麦收获后的夏季高温条件进行暴晒,使小麦水分控制在12.5%以下,再行入库。小麦入库后则应做好防潮措施,并注意后熟期间可能引起的水分分层和上层“结顶”现象。
②高温密闭储藏:小麦趁热入仓密闭储藏,是我国传统的储麦方法。通过日晒,可降低小麦含水量,同时在暴晒和入仓密闭过程中可以收到高温杀虫制菌的效果。对于新收获的小麦能促进后熟作用的完成。由于害虫的灭绝,小麦含水量和带菌量的降低,呼吸强度大大减弱,可使小麦长期安全储藏。小麦趁热入仓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三伏盛夏,选择晴朗、气温高的天气,将麦温晒到50左右,延续2小时以上,水分降到12.5%以下,于下午3点前后聚堆,趁热入仓,散堆压盖,整仓密闭,使粮温在40以上持续10天左右,日晒中未死的害虫全部死亡。达到目的后,根据情况,可以继续密闭,也可转为通风。
③低温密闭储藏:小麦虽能耐高温,但在高温下待持续储藏长时间也会降低小麦品质。因此,可将小麦在秋凉以后进行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充分散热,并在春暖前进行压盖密闭以保持低温状态。低温储藏是小麦长期安全储藏的基本方法。
小麦还可以在冷冻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品质,如干燥的小麦在-5℃的低温条件下进行春化,有利于生命力的增强。因此,利用冬季严寒低温,进行翻仓、除杂、冷冻,将麦温降到0℃左右,而后趁冷密闭,对于消灭麦堆中的越冬害虫,有较好的效果,并能延缓外界高温的影响。
玉米(1)玉米储藏特点
①玉米原始水分大,成熟度不均匀。玉米在我国主要产区北方,收获时天气已冷,加之玉米果穗处有苞叶,在植株上得不到充分的日晒干燥,新收获的玉米水分一般可达20%—35%,在秋收日照好,雨水少的情况下,玉米含水量也在17%—22%在右。
玉米的成熟度往往不很均匀,这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与基部授粉时间不同,致使顶部籽粒成熟度不够。成熟度不均匀的玉米,不利于安全储藏。
②玉米的胚大,呼吸旺盛。玉米的胚几乎占玉米籽粒总体积的1/3,占籽粒重量的10%—12%。玉米的胚含有30%以上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可溶性糖,所以吸湿性强,呼吸旺盛。据试验,正常玉米的呼吸强度要比正常小麦的呼吸强度大8—11倍。玉米的吸收和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
③玉米胚部含脂肪多,容易酸败。玉米胚部的脂肪含量为33%—41%,胚部的脂肪酸值远远高于胚乳,酸败首先从胚部开始。④玉米胚部的带菌量大,容易霉变。玉米胚部营养丰富,微生物附着量较多。据测定,玉米经过一段储藏后,其带菌量比其他禾谷类粮食高得多。玉米胚部是虫霉首先为害的部位,胚部吸湿后,在适宜的温度下,霉菌即大量繁殖,开始霉变。
(2)玉米储藏方法
分等级:分水分不同入仓。玉米入仓时要做到按含水量不同、按等级不同分开储藏。为安全储藏打下初步基础。水分含量高的玉米入库前应进行烘干。
低温密闭:根据玉米的储藏特性,适合低温、干燥储藏。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干燥密闭,一种是低温冷冻密闭。南方地区收获后的玉米有条件进行充分干燥,在降低到安全水分之后过筛入仓密闭储藏。北方地区玉米收获后受到气温限制,高水分玉米降到安全水分是很有困难的,除有条件进行烘干降水外,基本上可采用低温冷冻入仓密闭储藏。其作法是利用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摊凉降温,粮温可降到-10℃以下,然后过筛清霜、清杂,趁低温晴天入仓密闭储藏。
玉米果穗储藏:玉米不脱粒,果穗储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经验,很早就为我国农民广泛采用。由于果穗堆内孔隙度大(可达51.7%),通风条件好,又值低温季节,因此,尽管高水分玉米果穗呼吸强度仍然很大,也能保持热能代谢平衡,堆温变化较小。在冬春季节长期通风条件下,玉米得以逐步干燥。当水分降到14.5%~15%时,即可脱粒转入粒藏。
玉米果穗储藏,籽粒胚部埋藏在果穗穗轴内,对虫霉侵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穗轴内的养分在初期仍可继续输送到籽粒内,增加籽粒的养分。
稻谷稻谷的保管特点
稻谷的颖壳较坚硬,对籽粒起保护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虫害及外界温、湿度的影响,因此,稻谷比一般成品粮好保管。但是稻谷易生芽,不耐高温,需要特别注意。
大多数稻谷(如籼稻)无后熟期,在收获时就已生理成熟,具有发芽能力。同时稻谷萌芽所需的吸水量低。因此,稻谷在收获时,如连遇阴雨,未能及时收割、脱粒、整晒,那么稻谷在田间、场地就会发芽。保管中的稻谷,如果结露、返潮或漏雨时,也容易生芽。稻谷脱粒、整晒不及时,连草堆垛,容易沤*。生芽和沤*的稻谷,品质和保管稳定性都大为降低。
稻谷不耐高温,过夏的稻谷容易陈化,烈日下暴晒的稻谷,或暴晒后骤然遇冷的稻谷,容易出现“爆腰”现象。
新稻谷入仓后不久,如遇气温下降,往往在粮堆表面结露,使表层粮食水分增高,不利储藏,应及时降低表层储粮水分。
稻谷的保管方法
保证入库稻谷质量:水分大、杂质多、不完善粒多的稻谷,容易发热霉变,而不耐久藏。因此,提高入库稻谷质量,是稻谷安全储藏的关健。稻谷的安全水分标准,应根据品种、季节、地区、气候条件考虑决定。一般籼稻谷在13%以下,粳稻谷在14%以下。杂质和不完善粒越少越好。如入库稻谷水分大,杂质多,应分等储存,及时晾晒或烘干,并进行过筛或风选清除杂质。
适时通风:新稻谷由于呼吸旺盛、粮温和水分较高,应适时通风,降温降水。特别一到秋凉,粮堆内外温差大,这时更应加强通风,结合深翻粮面,散发粮堆湿热,以防结露。有条件可以采用机械通风。
低温密闭: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进行通风,使粮温降低到10℃以下,水分降低到安全标准以内,在春季气温上升前进行压盖密闭,以便安全度夏。
高粱(1)高粱的储藏特点:
高粱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其次是华北。东北地区收获高粱期间,由于气温往往受到早霜的危害,因而新粮的水分大,未熟粒多,新收获的高粱水分一般在16%—25左右。高粱种皮内含有丹宁、高粱所含的丹宁能够降低种皮的透水性,并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高粱储藏期间遇到不适宜的条件,容易发热霉变,而且发热的速度较快,在开始变化时,粮面首先湿润(出汗),颜色变得鲜艳,以后堆内逐渐结块发湿,散落性降低。一般经过4—5天,即可发生白色菌丝。如再经2—3天,粮温即迅速上升。胚部出现绿色菌落,结块明显,如不及时处理,整个变化约15天左右,粮温可上升到50℃—60℃,严重霉变,丧失食用品质。
⑵高粱储藏方法
①干燥除杂:新收获的高粱,具有水分大、杂质多的特点,在征购中要做到分水分、分等级入仓,对于不符合安全储藏的高粱必须适时晾晒,使水分降到安全标准以内,如温度为5℃—10℃,相对安全水分应在18%以下和17%以下。
②低温密闭:高粱的特性是适于低温储藏,因此,应充分利用寒冬季节降温后密闭保管,经过干燥除杂、寒冬降温的高粱,一般可以安全度夏。
谷子、糜子(1)谷子、糜子的储藏特点:
谷子、糜子的外壳(即内、外稃)比较坚硬,对虫、霉的侵害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谷子、糜子的耐热性较强,虽在烈日下暴晒或初期发热,经加工后对米质无大影响。
谷子、糜子多种植在较干旱的地区,籽粒又小,容易干燥,一般水分在10%左右, 不超过12%—14%。因此,通常认为谷子、糜子容易保管。东北地区秋雨较多时,谷子 含量也可到14%—16%,水分较大的谷子、糜子,由于粮堆空隙小,湿热不易散发,如管理不当,仍然会发热和霉变。
(2)谷子、糜子的储藏方法:
低温储藏是确保谷子、糜子安全过夏的 措施。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对含水量在13%左右的谷子,可在1—2月份将粮温降到-10℃左右,清杂后密闭储藏,可以安全过夏。可在入库前将水分降到12.5%以下,于土圆仓或露天囤储藏,只在气温较高时向阳面和上部有发热现象,所以在入夏之前,应加以苫盖,防止阳光直晒。
干燥降水以早春为宜,就冷入仓,上面可压盖异种粮(绿豆、赤豆),防止蛾类害虫。
花生(1)花生的储藏特点:
花生为豆科植物,它带壳的果实叫花生果,脱壳的种子叫花生仁或花生米。花生种子含油量高,约为45%,同时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花生收获期正值晚秋,气温较低,收获水分约为30%—50%,所以容易遭受冻害,受冻的花生粒变软,色泽发暗,含油量降低,酸值增高,食味变哈,易受霉菌侵害。因此,适时收获,及时干燥、清理,对花生的安全储藏十分重要。
花生仁皮薄肉嫩,在干燥过程中容易裂皮变色,甚至产生焦斑,所以花生的干燥应以花生果晾晒和烘干为主。
花生在储藏期间的劣变现象主要地生霉、变色、走油和变哈。花生果的水分超过10%,花生仁水分超过8%,进入高温季节即易生霉。花生霉变要特别注意*曲霉菌的感染,花生及花生制品是被*曲霉*素污染最严重的粮种之一。
花生的种皮(谷称红衣)由于受光、氧气、高温等影响容易变色。如从原来新鲜的浅红色变为深红色,以至暗紫红色,说明品质开始降低,应立即采取措施,改善储藏条件。
(2)花生储藏方法
①花生果储藏:花生果在仓内散存或露天散存均可,要求水分控制在10%以内,堆高不超过2米。在冬季通风降温以后,趁冷密闭储藏,效果更好。
②花生仁储藏:花生仁的储藏要合理掌握干燥、低温、密闭三个环节。对于长期储存的花生仁必须控制水分在8%以内, 堆温也不宜超过20℃,并适时密闭防止虫害感染和外界温湿度影响,保持堆内低温、低湿,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保持花生仁的品质。
花生仁也可以进行气调储藏,如在真空度为毫米汞柱的情况下,充以适量的氮气,可以抑制花生的呼吸强度和虫霉侵蚀。
此外,花生在储藏中,最易遭致鼠害,应注意加强防鼠工作。
大豆(1)大豆的储藏特点:
大豆粒圆,种皮光滑,籽粒坚硬,抗虫霉能力较强,但破损的大豆易于变质。大豆籽粒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在空气湿度大时容易吸湿,经夏季高温影响后,易变色变味,严重的发生浸油,同时,高温高湿还易使大豆发芽率降低。
在相对湿度为70%以下,大豆的吸湿性弱于玉米和小麦,但在相对湿度为90%时,大豆的平衡水分则大于玉米和小麦,因此,储藏大豆要特别做好防潮工作。
大豆水分超过13%以上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首先豆粒发软,然后在两子叶靠胚部位的色泽变红,俗称“红眼”,以后豆粒内部红色加深并逐渐扩大,俗称“赤变”,严重时,子叶蜡状透明,有浸油脱皮现象。
(2)大豆的储藏方法
①充分干燥:大豆脱粒后要抓紧整晒,降低水分。需要长期储藏的大豆水分不得超过13%,含水量再高,就容易霉变。
②适时通风:新入库的大豆籽粒间水分不均匀,加之后熟作用,呼吸旺盛,大豆堆内湿热积聚较多,同时正值气温下降季节,极易产生结露现象。因此,大豆入库3—4周左右,应及时通风,散显散热,以增强大豆的耐藏性。
③低温密闭:在严冬季节将大豆进行冷冻,采用低温密闭储藏,既可以隔绝外界温湿度的影响和害虫感染,又能防止浸油、赤变,有利于保持大豆的品质。
油菜籽(1)油菜籽的储藏特点:
油菜籽皮薄,蛋白质含量高,吸湿性能力强容易生芽。油菜籽含油量高,脂肪氧化时能放出较多的热量与水汽,加之油菜籽籽粒细小,孔隙度小,不易散热,因此,高温季节很容易发热霉变,特别是收获时,雨水多、湿度大,更易吸湿生芽和发热霉变。油菜籽呼吸强度比其它粮食大,高水分的油菜籽如保管不当,一夜之内就能霉变,降低品质。因此说,油菜籽的储藏稳定性差。
(2)棉籽储藏方法:
毛棉籽具有坚硬的外壳,壳外有短绒,壳与仁之间具有空气层,所以有良好的抗潮抗压性能,且其散落性小,导热性低,所以有条件进行露天储存。露天储存应选好地势高燥、排水良好。通风流畅的地基,因地制宜做好垛脚,并将棉籽水分降至12%以下,然后选择气温较低的天气进行堆垛。堆垛方式可采用边垛过踩边打的一次成垛法、切削堆垛法和麻袋筑围堆垛法。堆垛的原则是结实,有利排水和保持垛底干燥。
蚕豆(1)蚕豆的储藏特点:
蚕豆是以含淀粉、蛋白质为主的种子,只要把水分降低到安全含水量12.5%以下,其储藏期间的稳定性是比较好的。在储藏期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预防蚕豆象的危害的种子变色。
被蚕豆象为害的蚕豆,发芽率下降,品质劣变,损耗增加,虫害严重时,还能引起蚕豆发热。种子变色是由于蚕豆皮层内含有多酚氧化物质及酪氨酸等,在空气、水分、温度的综合作用下,使氧化酶活性增强,加速了氧化反应,使蚕豆皮色由原来的绿色或乳白色逐渐变成褐色、深褐色以至红褐色或黑色等。
(2)蚕豆储藏方法
①防止变色:蚕豆储藏只要把水分降至12.5%以下,并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发热霉变等不良变化很少发生。再采用低温、干燥、密闭、避光的方法储藏,对防止蚕豆变色有较好效果。
②防治蚕豆象:从蚕豆象的生活史来看,成虫产卵和孵化幼虫是在田间进行的,而化蛹和羽化虫则是在蚕豆保管过程中完成的。蚕豆收获入库到7月底为止,正是幼虫期和蛹期,应在幼虫很小时抓紧治杀,可用 铝或 苦熏蒸。整个熏蒸工作应在7月底前完成。熏蒸结束后应及时放气通风,以防蚕豆变色。
甘薯
(1)甘薯的储藏特点:
甘薯又名地瓜、红薯、红苕等,是块根作物,甘薯与其它粮食不同,块根内含大量水分,保管甘薯的环境要求较高的湿度,最适的相对湿度为85%—90%,甘薯储藏对温度要求也很严格,温度高于18℃易生芽,低于10℃易引起腐烂。湿度过低易使薯块干缩糠心,湿度过高则易使薯堆表面结露引起病害。一般认为,病害是引起甘薯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最严重、最普遍的病害是甘薯黑斑病和软腐病,因此,保管甘薯要做好防病、防腐工作。
(2)甘薯保管的方法:
地窖保管法是保管甘薯最常驻用的方法,集体和农户都可采用。根据各地气候特点的不同,储存甘薯的地窖多种多样,如井窖、棚窖、埋藏窖等等,但管理措施都大致一样。
甘薯入窖之前,应对窖内进行消*,方法是,用石灰浆涂抹窖壁,或用福尔马林0.5公斤加水25公斤喷洒,如是旧窖,应先将窖内四壁的旧土铲除一层。经过剔除破伤、疡疤、虫蚀的好薯块,小心装窖,轻拿轻放,合理堆放。窖内不要装得太满,一般只装二分之一, 是分层堆放,每层薯块厚度约30厘米左右,堆一层,撒一层干沙土,每层沙土留开几个碗口大小的空隙,各层的空隙互相错开,以利调节各层薯块的水分和温度。
防治甘薯黑斑病可用抗菌剂“”处理,做法是,当甘薯入窖后,在薯堆上覆盖一层稻草,按“”0.1公斤加水2.5公斤,喷公斤甘薯的比例,把药剂喷洒在稻草上,封窖4天,取出稻草敞窖通风,再按常规方法保管。
甘薯和入窖后的管理要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情况,适时掌握好窖口的启闭,尽量调节窖内温、湿度在最适范围内,一般要求把好三关。
入窖防汗关,入窖初期30天左右为发汗期,鲜薯呼吸旺盛,放出大量的水分和热量,这一段时间内,一般白天要打开窖门通风,晚上关闭,使窖温稳定在12℃—15℃。
“进九”防冻关,冬季“进九”后,要视天气情况,适时封闭窖门,必要时还要在窖门口加覆盖物保温,保证窖内温度 不低于10℃。
春后防热关,春暧后,气温回升,应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适时通风或密闭,使窖内温度 不超过18℃。
棉籽(1)棉籽的储藏特点:
棉花是锦葵科植物,它的种子叫棉籽,是种植棉花的副产品。种子外面包有短绒的叫毛棉籽,其含油量为15%—16%,脱绒后的叫光籽,含油量约20%,棉籽是一种重要的油料。
棉籽的耐储性与收获期有较大关系,一般霜前收获的毛棉籽,质坚仁饱,水分低,植绒较长,容易保管。霜后采下的,壳软仁瘪,水分大,不适宜长期储藏。经过多次脱绒的棉仁,因皮壳受损,防潮性能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生理活性较强,应迅速加工处理。
(2)棉籽储藏方法:
毛棉籽具有坚硬的外壳,壳外有短绒,壳与仁之间具有空气层,所以有良好的抗潮抗压性能,且其散落性小,导热性低,所以有条件进行露天储存。露天储存应选好地势高燥、排水良好。通风流畅的地基,因地制宜做好垛脚,并将棉籽水分降至12%以下,然后选择气温较低的天气进行堆垛。堆垛方式可采用边垛过踩边打的一次成垛法、切削堆垛法和麻袋筑围堆垛法。堆垛的原则是结实,有利排水和保持垛底干燥。
?来源
粮油发展网
小编绩效与下方广告挂钩,点击广告即可无需其他操作o(∩_∩)o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